作者:汉唐风月1
累了的就躺在篝火边抽颗烟小憩几分钟,等恢复几分力气就起身再干。
松江城中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榨干自己最后一丝体力,因为,他们还是想回家的。机会虽然很渺茫,但为啥不拼一拼呢!错过今夜,恐怕连拼的资格都没有了。
整个松江城内就像是个被武装起来的要塞,肉眼可见的被建起来。
唐刀规划的火力构筑正在逐渐成型。
数不清的战壕将街区间的房屋联系在一起,再延伸至城墙各处。
六处大型防空洞则就像是个大蜘蛛,由防空洞各处延伸出的七八条战壕像是长长的蛛腿,蜿蜒着延展向城内各处,67军6个步兵团将以这六个大型防空洞为屯兵洞和指挥中心成立各自的防区。
另外两个步兵团则充当补充团,如果一线那个步兵团伤亡过大,他们就会顶上,至少让一线步兵团缓上一口气。
每面城墙里各自开挖了六个火力点,内部以钢板和原木做支撑,以一门步兵炮或是速射炮为主火力,辅以两挺重机枪为副火力。
每个火力点的上方,也就是城墙垛上,也以加固过的沙包工事为步兵掩体,足够两个步兵班进入其中。为了防备城墙被日寇大规模炮击步兵损失过大,每个步兵掩体后方都修建了交通壕,只有日军停止炮击步兵开始攻击的时候,步兵们才会从交通壕登上城墙。
别看有高达六个步兵团防御四面城墙,其实城墙内部火力点加上城墙上方的阵地,一次投入的兵力不过六个步兵连。
防御战,就是消耗战。
消耗的不光是武器弹药,也是人命。
唐刀的结论很残酷,但却是二次大战数次大型城市防御战最终结果的证明。
数年后爆发于红色北极熊土地上著名的某格勒保卫战,交战双方投入兵力超过200万,死亡人数过百万,一天的伤亡就上万,这还只是军人。
没能撤出那座城市的高达85万居民,在战后,只剩下1500人。
和那种光是看数字就能寒毛直竖的战场比起来,中日双方现在投入不过十来万兵力的城池攻防战简直就是小孩过家家。
但,消耗物资、消耗生命、消耗你所能想到一切的勇气,就是城市防御战的实质。
67军的步兵团都是标准团,每个团兵力达到2500人,六个步兵团一万五千余人,用最冰冷的人命公式计算,足够消耗15轮。
如果按攻守双方交换比为1比2来计算,日军想把这一万多人全部消耗光,恐怕,得付出一个整编师团来作陪,就看第6师团和有着‘帝国双B’称号的18师团那一个有这个胆量了。
至于说114师团那个渣渣,唐刀根本没把他们计算在内,一个只敢带一个步兵旅团来这里的师团长,有什么可值得关注的。
除了步兵,最重要的当然是对日军威胁最大的炮兵了。
26师贡献出了自己最后的四门步兵炮,被吴中将毫不犹豫的填到城墙内部火力点里去了,而那两门被当成宝贝一样的山炮却是没有多看重。
原因是人家67军不缺山炮,三个山炮营和一个野炮营48门火炮的骄傲高昂着的炮口让郭大军长眼珠子都是绿的,差点儿没羡慕坏了。
自然是顺水推舟把两门山炮交给四行营带走了,‘土豪’67军不需要,可不代表一直苦哈哈的43军不要,那整不好就是以后43军重建时的镇军之宝。
两个重迫击炮营都被安置在距离城墙不算远的防空洞周围,一旦遇到日军重炮和空中威胁,这些不算太重的火炮炮兵们还能扛着避一避。
但山炮和野炮不行,没工事,一旦被日军侦察机侦查到位置,就是死路一条。
因为松江的纵深就这么大,山炮和野炮能往哪儿转移?既然跑是跑不了多远,那就只能硬抗。
用更坚固的工事。
如此短的时间,建那种钢筋混凝土永固工事自然是不可能了,半永固的应该还可以。
3个山炮营和一个野炮营48门火炮,都放置在以原木和沙包为主材的半永固工事中,工事不仅半沉于地下,顶部还做了伪装,为此不惜耗费人力物力建了类似于屋顶的尖顶。
那都是为了避免被日机侦查到。
比伪装更重要的,自然是工事本身得足够结实。
用可以做屋梁的主材切割当成工事顶部,上方再覆盖一米厚的沙土和两层沙包,基本可以硬扛75口径山炮的轰击,哪怕是150口径重炮,只要不是正面轰中,这种保护火炮的工事也不会被彻底摧毁。
为避免炮弹被击中引起可怕的殉爆,在工事附近的地下都会有一个深达3米的小型地下室,说是地下室其实就是一个简陋的地洞,因为时间紧迫,自然顾不上什么美观不美观,深入地下挖出一个地洞,再以拆家拆下来的木柱子支撑,再挖出一个倾斜的斜面上到地面,用以方便炮手搬炮弹。
而这种用于火炮的专用工事,在四面都开了面积超过2平方的射击口,这样基本上保证了曲射型榴弹炮可向松江城外大部分地区投射炮弹的射角。
这些都是根据唐刀的工事构筑设计图来建造的,从一开始,唐刀就没打算让这些火炮和日军火炮进行对射,它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距离城池五公里以内的日军步兵。
那意思就是,你怎么打我,我不管,反正老子就只干步兵。
那是因为,别看67军装备的辽造十三野炮和山炮基本是以克虏伯75毫米口径火炮为蓝本制造的,无论射程还是威力诸多性能都不比日军装备的四一式山野炮差,但做为攻击一方,更机动灵活的日军炮兵随时可以转移阵地,而这个时候可没有什么反炮兵雷达,可以根据弹道计算出日军火炮阵地。
如果有先进的无线设备,唐刀倒是可以搞回自己的老本行----特种兵,去城外潜伏,找到炮兵阵地,向己方炮兵远程报告目标坐标。
但可惜,木有,目前中日双方所装备的最远程通讯装备,就是沉重的野战电台。
唐刀再如何牛逼,也不可能背着那样一个大家伙到处晃悠吧!
与其浪费弹药去碰运气和日军炮兵互相压制,那不如,大量杀伤日军步兵。
三个炮兵营分处三个方位,基本能保证最少有十二门炮可对四面城墙任意一个方向日军步兵进行杀伤。
而做为加农炮的野炮,自然主要针对更远的区域,比如装甲目标。
为保证四个炮兵营能及时对既定目标开火,唐刀甚至将炮兵观察手的位置放到了城墙上,为此不惜花费大量人力在城墙上方掏挖炮兵观察哨,甚至特意为每个观察哨都埋设了好几根电话线和几部电话。
一旦电话线被炮火炸断,不光有通信兵要负责维修,不常用的旗语也将被用上。
为此,四个炮兵营几乎将各步兵营除了主官外所有的望远镜都借光了,他们需要能在最快的时间获得炮击坐标。
这些,在67军三万大军来之前,还只不过是画在图纸上的蓝图和一堆废墟,但经过数万人五六个小时的劳作之后,逐渐开始成型。
民夫们可能不是太懂,但67军和43军这些官兵可都是经历过大战的,自然是知道这些工事的厉害。
就凭这个,日本人想打进来,不丢个万把条命是想也别想,就算进城,还有更残酷的巷战在等着他们。
根据规划,各团、营、连、甚至是班,都有自己的防守区域,就比如一栋民居,你攻克了客厅,可卧室还有后院还会有抵抗。
用参谋部那位唐副主任的说法,松江城每一寸土地,都将成为阵地。
太特良的狠了。
这是每一个拿到各自防守区域规划图的营团级指挥官们闪现出来的第一个念头。
他们毫不怀疑,这座小城,当伤痕累累的日军满怀欣喜的破开城墙闯入,会无比绝望的发现,等待他们的,不是鲜美的胜利果实,真正的战斗,不过是才刚刚开始。
他们不过刚刚敲开了一座大磨坊的门。
已经开始被双方官兵驱使着转动的大磨盘,需要研磨的,只能是双方士兵的血肉。
。。。。。。。
第216章 蹄声如雷
松江的基层指挥官们在惊叹城内火力规划完美至残酷。
轰隆隆犹如闷雷一般响起的急促马蹄声,由远及近从城外忽然而至。
看着风驰电掣奔向城内指挥部的一个骑兵班,东北军北方大汉们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随着热武器的兴起,冷兵器时代的王者---骑兵其实已经被边缘化,但绝不代表就被彻底淘汰。
纵观各国军队,骑兵部队其实都是存在的,而不仅仅只是做为装裱门面的仪仗队。
骑兵短距离超强机动性,在这个正走向机械化的时代开端,依旧是军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而做为中国最辽阔的东北平原,黑土地上又怎可以少了风驰电掣的骑兵身影?
67军麾下两个步兵师各配置一个骑兵营,加上军部直属特务团的骑兵营,共计三个骑兵营六个骑兵连。
光是为了这些骑兵所用的一千余匹战马,67军就动用了整列军列来运它们。
你从骑兵们甚至宁愿把自己挂在车厢外,也要腾出足够的空间让心爱的战马在长途运输中舒服一些,就可以知道这些北方大汉们对骑兵的钟爱了。
骑兵最强的,是机动作战能力。
此刻的松江城在唐刀的规划下,已经成为一个披上甲胄的豪猪,将擅长机动作战的骑兵留在城内,无疑于自缚手脚。
所以,自打吴中将看到了唐刀全军缩入城内死守的作战计划,首先就下令将属下的所有骑兵部队给撒出城外。
三个骑兵营都携带一部野战电台,以松江城为中心,半径30里做为活动区域,其主要任务为侦查日军动向,随时向指挥部报告日军调防情报,如果遭遇日军,可自主决定是战还是退,不具体规定作战任务。
这就是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灵活,遇到小股日军或是辎重运输部队,就冲上去干他们,若遭遇其主力,撒腿就跑,两条腿可追不上四条腿。
哪怕日军装备有摩托车和汽车也是枉然,中国并不发达的公路网本身就是已经进入半机械化进程的日军无法快速推进的原因之一。
可别以为骑兵就是骑着马跑得快一点,作战就像冷兵器时代一样举着马刀靠着马儿的高速冲过去收割对手的脑袋,自从有了机枪这种连射型火器,骑兵提着马刀冲锋的这种近乎于自杀式的战术非到紧要关头是绝不会用的。
不光是中方军队装备的有骑兵,日军方面骑兵装备甚至要更多,几乎每个师团都有专门的骑兵联队。
中日部队中的骑兵现在基本都属于‘枪骑兵’,也就是配备着骑枪和轻重机枪,甚至还有掷弹筒和迫击炮这样的轻型支援火力,说白了就是骑着马的步兵,靠着强机动性抵达目标战场,下马对敌人展开打击,一旦打不过,再骑上马就溜了。
当然了,拿着骑枪的骑兵和步兵还是有极大区别的,一旦骑着马发起冲锋,那股子排山倒海的架势,光是感受着地面的震动,都能把胆小点的步兵给吓尿了。
一旦被丢下骑枪提着马刀的骑兵冲入阵地,那就是步兵的末日,几乎不用刀砍,被体重达数百斤的战马撞到,基本就是个残废。
所以,被撒到松江城周边数十里范围内的三个骑兵营,也算是吴中将给日军撒下的一把‘铁蒺藜’,不踩上也就罢了,一旦踩上,日军方面就会痛彻心扉。
可为什么,一个骑兵班就这么火急火燎的在凌晨时分赶进城?有什么重要军情不能用电台汇报?难道是日军那边军情有变?
有点头脑的军官们心里都有些忐忑,不由自主的再度催促士兵们加快构筑工事进度。
日出前,怎么说都要将正在成型的工事给完成。
在生命受到巨大威胁下,松江全城,不管军民,几乎都挖出了属于自己最后一丝潜力。
松江指挥部!
一个衣衫褴褛浑身缠满了绷带的中国士兵正躺在担架上,他的嘴唇已经因为极度干渴而皲裂,露出鲜嫩的肉,脚上的草鞋早已经没了,血肉模糊的脚掌却显示着他已经走了足够长的路。
只是,一想到用裸露着血肉的脚掌在地上行走,就算是最顽强的军人,也会忍不住心中一寒,那无疑于在刀尖上行走。
但这位,却很有可能已经这样行走了数十公里。
他军服臂章上的编制为28军62师367团,而该师该团貌似正在五十公里外的金山卫一带驻守。
绷带是骑兵连给他绑上的,用亲自将这位湘军士兵送抵松江的少校骑兵营长的话说:“看到这个上等兵的时候,他正在公路上爬行,根据现场的痕迹推算,他最少已经爬了三里路,身上的伤痕都是活生生摩出来的,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他很难相信一个人会有如此意志,三里路,应该都是在几乎陷入昏迷的状态下爬完的。”
是的,还陷入昏迷状态的上等兵其实不是因为伤重,而是累坏了,以至于两名骑兵用软兜将其从十公里外带回松江城的时候,他一直近乎于昏迷状态的沉睡,连澹台明月用湿毛巾蘸着清水给他润泽皲裂的嘴唇,他都没有动静。
而之所以骑兵营长要亲自护送这名来自湘军的上等兵到指挥部,是因为,该上等兵在彻底进入昏睡前,在确定了67军骑兵连是自己人的身份后,告诉他们,他是由金山县城而来。
金山县城,正是对登陆日军第十军的第二道关口,指不定他身上就有关于长官们想要的情报,骑兵营长那敢怠慢,连忙亲自护送这个活情报而来。
指挥部中,两名中将和唐刀都在耐心的等待这名已经累至虚脱昏迷的士兵醒来。
看着他血肉模糊的双脚双手,没人忍心去喊醒这名湘军士兵。
至于说他是不是日军间谍,能把自己搞得如此凄惨连呼吸都困难的间谍,那可真是脑子有一套。
距离天亮还早,将军们有时间等。
等到澹台明月用汤匙给昏迷中的士兵喂了好几勺米汤,终于获得些能量补给的士兵逐渐睁开了眼睛,或许是房间中的明亮灯光让他有些惊惶,根本没有细看房屋中的曈曈人影,慌乱中先是用手打落澹台明月手中的汤匙,继而一个翻身从担架上滚落,手习惯性的向腰间摸去。
但很显然,他会失望,那里原本挂着的刺刀,还放在几米外的会议桌上。
唐刀有些怜惜的看着脸上涌起绝望的上等兵,一步上前,轻声低吼:“这里是松江指挥部,士兵,报出你的番号!”
直到这时,逐渐适应屋内明亮灯光的上等兵终于看清立于自己面前唐刀身上的中国制式军服,或许也想起自己昏迷之前遇到的自己人,再环顾四周,是两名同样穿着中国军人制服的军人,领章上的金色将星闪烁,还有一名神色温和的女兵。
“这里,是松江?你们都是哪里的弟兄?”士兵拿着浓浓的湖南腔呆呆发问。
“是的,这里是松江,这位是67军军长吴克任中将,那位是43军军长郭如东中将。”唐刀很肯定的点头。
“真的是松江啊!呜呜!团座,三娃答应你的事,做到了。”上等兵蹲下身,突然咧着嘴放声大哭起来。
第217章 来自金山的口信
大颗大颗的泪珠,从上等兵被硝烟熏得黑乎乎的脸上流下来,将原本就因为摩擦导致肿胀而显得有些丑陋的脸弄得更是触目惊心。
大颗大颗的泪珠,滑过脸庞,滴落在衣服上,浸湿了他脏乎乎的军服。
他是如此的伤心,以至于,还有大量的鼻涕泡冒出来,就像一个可怜的孩子。
可没人嘲笑他。
两名将军神情严肃,唐刀神情凝重,澹台明月眼中噙着泪花,同为军人,他们都能感觉到上等兵内心浓烈至极的悲伤。
也没人劝他,所有人都在等,等一个小兵哭完。
一口气哭了一炷香功夫,宣泄完悲伤的上等兵拿着衣袖擦了擦已经被泪水和鼻涕糊得一塌糊涂的脸,竭力站起身,站直,向着两个将军和唐刀行军礼。
“报告长官,62师367团团部勤务兵强三娃奉命向松江县城通报金山县城战报。”
“嗯!你说!”吴中将抬手还礼。
“金山县城已于11月5日傍晚时分失守!请诸位长官做好迎战日寇准备。”上等兵强三娃继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