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吉避凶,从天师府开始 第914章

作者:八月飞鹰

  哪怕木淳阳已经道家丹鼎派五气朝元九重天五层圆满,也是一样。

  可眼前的沈溪,却并非如此。

  他不是在大明理学宗法礼制的环境下成长起来。

  木淳阳、楚昆、张海鹏等人确实还留在巴蜀一带没错。

  但沈溪却悄然贴到大明京师附近来了。

  那即是说……

  从一开始,他们就已经准备如此动手!

  “天师从无杀妖儆人之意。”

  元青瓷则轻叹一声,看向周明哲:“天师便是吩咐我等,如现在这般行事,至于大妖,如有不开眼意图趁火打劫者,他会顺手收拾。

  贫道先前一些劝告,实是因为贫道亦出身大明不愿兵戎相见的一点私心。”

  说罢,元青瓷抬首望向上方苍穹,遥遥一礼:“乾坤日月壶同仙霄钟终于得以重返蜀山,天师相助之德,蜀山上下没齿难忘。”

  沈溪同样打个道家稽首,然后仙魂同朝夕剑相合,剑光仿若时间的长河,卷起已经收了法宝的元青瓷瞬间远去,飞向京师城外。

  韩致宁、周明哲、钱平、刘硕等人忌惮地望向上方天穹,不再敢轻举妄动。

  “西南大妖?”明皇韩致宁面无表情,视线移动。

  周明哲默然不语。

  雷俊,生生攻破了他们大明京师的防御禁制。

  大明皇朝,今日京城失守。

  这种情况下,他如何还能分出身来,亲自处置西南那边蠢蠢欲动的雪山暴猿和树海金蟾?

  元青瓷话里话外意思,分明是信雷俊可以同时兼顾两方。

  雷俊虽是仙人,但可以做到么?

  还是说……

  他不入人间,却可以同时攻击人间各地?

  大明京师与西南边陲南诏之地,都在他攻击范围内?

  韩致宁、周明哲心中生出此念,都悚然而惊。

  “陛下,臣已命人,尽快查访南诏消息,并从速回报。”周明哲言道。

  明皇韩致宁视线扫过四方。

  雷俊、沈溪、元青瓷出手有分寸,人口稠密的真实大明京师并无受到多么严重的破坏,但防御禁制完全被打废。

  有韩致宁、周明哲、曾夔、晁丰、司马承、钱平、刘硕等众多高手在场的大明京师,沈溪、元青瓷二人来去自如,更劫走乾坤日月壶和仙霄钟!

  “何等丧权辱国!”

  韩致宁一字一顿:“为何大明一定要有仙,这就是原因!”

  晚些时候,西南急报送达。

  听闻雪山暴猿和树海金蟾等大妖可能已经毙命,再对照时间,基本正是京城遇袭同时,大明君臣顿时一起沉默。

  明皇韩致宁感受着山河地脉的动荡,一时间只感觉大明国运龙脉,前所未有衰弱。

  不仅仅是因为方才被雷俊斩了龙首。

  更因为高空中的大战,明明白白展现在京畿内外臣民眼中,消息仿佛长翅膀一般飞快扩散。

  本就已经动摇的民心,进一步遭受重创。

  民心、国运,一而二,二而一,相互影响。

  白莲宗努力多年不曾有的成果,在今天实现了。

  大明国祚动摇了。

  韩致宁本就渺茫的成圣路,这一刻更是仿佛化作水中倒影。

  一念至此,先前气机牵连下的伤势再压不住。

  大明皇帝立在残破的皇宫中,身形再次晃了晃。

  忽然,他神魂撕裂般剧痛,只觉天旋地转,一口鲜血猛地喷出。

  在周围众人的惊呼声中,明皇韩致宁身形向后软倒。

第498章大师姐的做派

  明皇韩致宁身形软倒,人事不省。

  皇宫内外明廷群臣云集,但难掩大明皇朝接下来风雨漂泊之象。

  沈溪、元青瓷收回乾坤日月壶和仙霄钟后,虽然直接离开大明京师,但并不意味着来到这方人间的一众道门高手,就此偃旗息鼓。

  依托大明蜀山派山门霄顶为中心,他们开始进一步向外行动。

  相较于摧毁明廷统治的根基,木淳阳等人当前针对的重点,更多在于根深蒂固的儒家理学宗法。

  是以他们的进展,看起来较为缓慢。

  但消息传入京师,却让周明哲等大明重臣更感到由衷的寒意自心底升起。

  纵使有雷俊的存在,大明仍然调兵遣将,再次集结朝中重臣高手,同道门修士针锋相对。

  在这一刻,木淳阳、沈溪、楚昆等道门高手在周明哲等人心中的威胁,更超过白莲宗和草原异族,正式成为头号心腹大患。

  只是这样一个对手,却叫他们心中生出绝望之感。

  破了大明京师,中断明皇韩致宁压榨山河国运龙脉的举动后,雷俊本人便没有再出手干涉人间事。

  大明人间当前种种,都交给沈溪、木淳阳等人处置。

  是以大明朝廷虽然境况不妙,但还不至于局面崩溃。

  可只要一想到当日天降雷火神光,生生攻破京师,大明众人便仿佛看到头顶悬剑,难以阻挡。

  不管他们现在多么努力,似乎都无法改变最终的结局。

  何况,纵使雷俊始终不再出手,大明朝廷当前局面依旧岌岌可危。

  白莲宗不再是周明哲等人眼中头号心腹大患。

  但他们的破坏力依旧强大。

  尤其在大唐当代白莲圣主慧因也现身出手之后,主要迎战白莲宗的大明佛门圣地,也开始抵挡不住。

  白莲之乱,重新变得激烈起来,如火如荼。

  人心涣散的大明皇朝,此刻雪上加霜。

  京城,首辅宅邸。

  周明哲目视远方,久久不语,短短几天时间内,像是苍老了几十岁。

  他望着西南巴蜀方向,一动不动。

  良久之后,这位大明首辅方才忽然开口:“西南那边,有个名叫聂放的妖道,闹得动静很大。”

  “是。”在他身后,学生聂松神情凝重,应声答道:“学生家门不幸,出此忤逆妖道,家父常言,愧对陛下,愧对朝廷。”

  周明哲摇了摇头:“虽是逆乱人常的妖道,却也实是惊世之才。”

  聂松闻言感到意外:“道家新开一脉传承,他是传人,但似乎并非他首创……”

  自己的老师,为何对聂放评价那么高?

  “偃师一脉,非他首创不假,但在他手上发扬光大,不过最重要的还是……”

  周明哲将一封信递给聂松。

  聂松看后,面上神情更加震惊。

  在巴蜀作乱的道门中人,此行准备了难以计数的海量法器。

  他们显然是有备而来,这海量法器,散布于四方,深入民间各个角落,所发挥作用,竟然渗透和破坏理学宗法的根基。

  宗法在于人心,在于天下万民不假。

  但由此根基蕴生出外在显化的玄妙法蕴,则是理学修士修行框架的重要体现。

  而现在,这些道人,分明是在刮大明读书人的骨头。

  巴蜀前线的李瑞等大儒重臣,已经开始感觉周明哲规划的凭文华才气授中低境界武将权柄统帅驱策为战的法门,运转不畅,各地连连败退。

  组织散布那众多道门法器的人,正是如今大唐玄机观观主聂放。

  “这一切,想来不会是他一个人做的。”周明哲言道:“但他定然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他修为还没有臻至九重天。”

  聂松闻言,深深低下头:“请老师恕罪。”

  “大才啊。”周明哲感慨:“可惜,有才无德。”

  他收回眺望西南远方的视线,转身迈步走回内堂:“对方处心积虑,筹谋已久,老夫不才,也唯有为我天下读书人,尽力化解此劫。”

  临要出门前,周明哲脚步不停,但口中则向聂松吩咐道:

  “吴党、秦党那边,仍然要盯牢,越是这种内忧外患之际,越容不得祸起萧墙。”

  聂松行礼:“是,学生这就安排下去。”

  …………………………

  同在京师内,内阁中排名第三的大学士晁丰,同样神情肃穆,视线眺望远方。

  在他屋中,此刻汇聚了渐渐恢复元气的吴党骨干。

  自前任首辅陈裕故去后,晁丰便是吴党众望所归的新党魁。

  此刻一众吴党臣僚,都望着晁丰:“阁老,接下来何去何从,还需您拿个主意才是。”

  晁丰不语,转头看过来。

  对方压低了声音,轻声道:“我辈读书人,忠心为国,匡扶君父,但眼下……分明是神器易鼎,气数不再的征兆啊!”

  君为臣纲,理学文人同当朝天子共同沾享山河国运地脉龙气。

  朝臣构成的整体框架,方可与君博弈,而非单独某人。

  而反过来,君为臣纲,亦是建立在皇位本身,而非单纯某人身上。

  甚至,改朝换代,一样可能存在。

  神器更替,山河易鼎,值此时刻,亦将迎来理学宗法整体框架的震动。

  但整体矫正下,最终仍会消除震动,重现稳定。

  不论皇朝如何更替,深入民心的宗法框架,将一直长存。

  至少,这一点,是周明哲、陈裕、晁丰、司马承等人共同努力的目标。

  但在这条共同的道路上,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想法和决定主张。

  晁丰和吴党眼下面临的抉择便是,已经被人打断脊梁骨,国运整体濒临深渊的大明皇朝,当前宗法框架已经出现动荡,是继续奋力扶保大明,还是……

  设法换一条船?

  换船,不是不行。

  但是,换哪里?

  眼见大唐皇朝极为强势,偏偏龙虎山天师雷俊这趟等于明示天下自身对儒家理学的态度,晁丰等人便是想要打主意也难。

  那么,其他地方呢?

  晁丰本人,始终一言不发。

  但见他如此态度,余下吴党众人大都精神一振,彼此交换眼神,开始认真考虑大明之外的种种选择。

  …………………………

  接下来的日子里,佛、道两派,一东一西,在大明皇朝内外,继续掀起狂澜。

  雷俊仍然坐于蓬莱内观天台上。

  他暂时不再关注大明君臣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