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羽卿书
六、社会思想类,学术千奇百怪,目的各不相同,在你的思想里,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部落应该怎么发展,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想法。
士兵思考如何战胜对手,农民思考如何才能丰收,擅工者营造宫殿屋室,制造机械船舶,如果你对某一种事物有着独到的见解,何不将它记录成书,广为传播,寻找志同道合之士呢?
……
密密麻麻的告示写了一大篇,罗冲几乎把自己能想到的事情全都给出了提式,就是为了鼓励全民创作。
把这个告示下发的时候,还有汉阳郡的官吏觉得罗冲给出的提示不太靠谱,如果是为了丰富汉部落的知识储备,还有更好的传承技术思想,那为什么连游记这种东西都要征集,根本就没什么用吗。
然而罗冲却有着不一样的想法,谁说游记就没用的,谁说个人见闻就不能成为经典的,孔子的论语不就是他的学生写的孔子周游列国讲学的游记吗,谁敢说论语不是经典?
经典不经典那不是个人定义的,而是要看这书有没有用,但凡是有能力用文字总结上述这些东西的人,绝对有自己看待事物的个人想法,罗冲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让百姓把这些想法说出来,去其糟泊,挑选有用的至理名言,然后编撰成书,使其广为流传。
在没看到实物以前,谁也说不准哪个是人才,哪个是庸才。
而且他给出的那些思想类的提示建议,如果能够深入人心,搞不好还能促进这个世界的百家思想发展,说不定真的能弄出来一批思想家也说不定。
有想法是好事,有错误的想法也是好事,遇到了好的思想,可以广为传播,遇到了不利于自己统治和汉部落发展的歪门邪道,罗冲也正好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将其掐灭在萌芽状态,让他想都没法想。
关于征文的文件很快就下发到了汉部落各地的官署,那些郡县的官吏又将其广而告之,告诉给汉部落的每一个百姓。
起初,这些官吏有些不以为然,认为汉部落现在识字的人本来就不多,基本都集中在工业和官吏群体中,这样的征文活动根本无法普及到民间,然而事实却狠狠的打了他们的脸。
罗冲提出的征文活动,竟然在民间引起了极大的讨论。
究其原因,不难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现在是冬季,农闲时节,百姓们都闲的没事干,可不就爱胡思乱想吗,因此这个季节也是百姓们最爱思考的季节。
第二,有稿费,只要写点东西出来,没准就能被首领看重,然后获得一笔稿费,而且这个东西还很好写,想写什么都行,几乎没有门槛。
第三,自己写的东西可以被首领看到,万一得到首领的赏识呢,自己就能改变现状,没准还能提升爵位,甚至弄个官当。
第四,就是抒发自己的思想情绪,几十万的人口基数在那里摆着,总有些人会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平时他们的这些想法或许不被周围的人认可,根本没人愿意听他们唠叨,但现在不同了,不仅有人会看,而且是首领亲自看,那这些人还不踊跃参与?
第五,那就是纯粹为了罗冲来的,汉部落的疆域很大,百姓又那么多,见过首领罗冲的人很少,罗冲的形象基本都停留在道听途说中,百姓们现在有了和首领直接对话的机会,肯定会有话对首领说,不说写书立传,哪怕是给首领问个好,寄一封信也是好的呀。
再说了,告示上不还写了,首领问他们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有什么建议,你看看,连首领都找他们问策呢,这要是被首领采用了自己的意见,那是多有面子的事情!
综上所述,罗冲的这封告示一出,立刻就在民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会写字的人看过告示上的提示后产生了一些想法,不会写字的人听了告示的内容也有想说的话,他们不会写没关系,完全可以找人代笔,汉部落各个郡县都有学校,也都在普及教育,那些学校的学生或许没什么工作经验,也没什么太大的见识,但是他们完全可以代人写字。
于是乎,在这个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季,汉部落突然涌起了一股创造浪潮,各个郡县的街道上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代写文字的书摊,一些放了假的学生在街边摆上笔墨纸砚赚起了外快。
永远不要小巧这个世界上的聪明人,更何况这种事情但凡出现一个,立刻就会有人效仿。
一时间,会写字的人竟也变得吃香起来,在街上代写书信都能有钱赚,甚至一些代写者还给出了种种意见,把那些明显无用的废话提前给罗冲筛选了出去。
上过学的终究是不一样,有些东西明知道首领看了也不可能发稿费,那就干脆别花那个钱请人代写了,纯粹赔本的生意。
征文活动是十一月中旬开始的,结果才到了月底,罗冲就收到了各地官署送来的大量文稿,这顿时让罗冲惊喜起来,每天就坐在自家的书房中翻看各地送来的文稿,天天在家也能看到各种奇闻怪事。
就比如一份来自琼州岛朝阳郡,一个叫于广的作者,此人是竹岛的渔部落土著,从小就以猎鱼捕鱼为生,对海鱼颇为感兴趣,而且这人还有绘画的天赋。
自从去年提前投奔了汉部落的挥下,在汉部落换得了四艘渔船,接触了汉部落的文化和漢字,这个家伙就开始对出海捕鱼的记录来了兴趣,每次出海捕鱼回来定要记录一番。
他写的东西内容没什么章法,你可以将它当成是出海捕鱼的工作日志,也可以看作是一本外出探险的游记,甚至还能将其当作一本海洋生物观察报告。
这并不是一本书,但却记录了大量的内容,光是各种海洋生物的图册,介绍,就写了一大堆,每一种被他捕获的海鱼,他一定会详细的画出图形,并做出文字介绍,内容广泛,从海兽(罗冲怀疑的大型哺乳类海洋生物,如海豹海狗海豚甚至鲸鱼),到各种海鱼,海虾,海蟹,贝类,珊瑚,等等等等,还有这个叫于广的人给这些东西取的名字。
别的内容先不说,光是这一部分对海洋生物的描述,就可以单例成册做为书籍传世。
前世有伯乐相马,如今有于广相海,就此人对于海洋生物的描述,总结起来写成书的话,罗冲认为其价值绝对不低于一本《本草纲目》或者《昆虫记》这样的绝世名作。
第1014章 拓海郡的刑侦笔记
于广的这份文稿,很有传世的价值,不过作为书籍而言,还是稍显稚嫩,如果想要大量的印刷成册,最好还是先找人润色润色文笔,把他所写的内容总结一下,然后再印刷发行。
书印出来肯定是要卖的,汉部落不可能什么书都免费,再者说,罗冲还答应那些投稿的百姓,说好了一经录用就支付他们一笔稿费,这笔稿费从哪来,当然是卖书得来了。
反正罗冲自己是不会出这个钱的……
于是乎,罗冲就把汉阳郡学校的白起找了过来,白起一直负责着汉部落的印刷部,那么印书的事情自然还要找他。
“首领,您找我?”白起被人带到了罗冲家里的书房,立刻就行礼问道。
“嗯,是关于征文的事情,这次收到了不少的好东西,有些是可以印刷成书籍的,不过那些文稿作为书籍还稍显稚嫩,印刷之前必须先润色一下,然后重新排版,这个事情你来负责没问题吧?”罗冲开门见山的说道。
“这,当然没问题,不过首领,需要修改和润色的书籍应该很多吧,再加上印刷,我怕学校的印刷部忙不过来,能不能再从学校召集一些教师来帮忙,反正他们现在也在放寒假呢,都在家没事做。”白起提意见道。
“嗯,那行吧,那你就负责联络一下,愿意来的多发一份俸禄当作加班费,人手够用就好,不用全部招来。”罗冲想了想说道。
“诺!属下这就去办。”白起当即就答应了下来。
然后罗冲又开始交代他修改文稿和印刷的事宜,于广的这份文稿被罗冲命令分为两本书,一本主要介绍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生物的特性和繁杂的种类,其内容主要就突出在‘物产丰富’一词上,让人们看了就有一种想要一探究竟,想要开发海洋资源的念头。
罗冲还亲自给这本书写了一篇序言,开篇第一句就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那蔚蓝的万丈波涛下,隐藏着数不尽的宝藏。’
然后下面又大致介绍了海洋资源都有哪些,比如汉部落现在就在用海水晒盐,大海中的食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还有海里的各种可食用鱼类,贝类,藻类,更有珊瑚珍珠这样美丽的装饰品,等等等等,最后把正题转到书的内容‘海洋生物’上,这本书也正式被罗冲命名为《相海》。
于广文稿的另一部分则是被罗冲专门分离出来,也就是他个人出海的见闻,相当于航海日志吧,内容也是以日志的形式来展开的,这样的书没什么科普价值,但是可以让没见过大海的人也能从书中了解海上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说白了就是能让人涨见识。
能长见识,那就是有用的,这本书也被罗冲命名为《少年与海》。
两本书的任务交代下去,罗冲让白起先找人润色修订,等修订完了再来找自己审核,然后再开版印刷。
之后的时间里,罗冲就在自己的书房里继续闷头看书。
小蝶和詹荧两人生完了孩子,现在孩子大点了,天天除了照顾小孩以外,每天也没什么事可做,现在罗冲这里寄来了那么多的文稿,她们两个又是识字的,所以也凑起了热闹,用看书的方式来打发无聊的时间,顺便也帮罗冲筛选一下没用的稿子。
詹荧见罗冲选中了那本《相海》,还说让人印刷成书在部落里售卖,顿时来了兴趣,于是就对罗冲说道。
“夫君,我也想写一本书,可是不知道该写什么,你说我写书能行吗?”
罗冲正看着一份拓海郡小吏的工作经历,这家伙是拓海郡郡守官署一名刑房的小吏,主管刑事缉拿,也就是办案的事情,说来也巧,这家伙或许天生就是干刑警的料,竟总结出很多的办案技巧,还自己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套刑侦的技术理论,再加上有他亲自办理的各种案例作为支撑,竟然把工作经历写的十分有趣,让人看起来就像是在看侦探小说一样。
听到詹荧的话,罗冲这才不舍的抬起目光,说道。
“你也写书?行啊,你想写什么?我给你参谋一下。”
“我也不知道能写什么啊,只是看到别人写的东西被印刷成了书,连汤瑶妹妹都在医学院帮忙编撰医书,我这个做姐姐的总也不能落后太多吧,夫君,你帮我想想,我该写什么好。”詹荧解释着说道。
“写什么……让我想想,要写就写自己擅长的事情,要不你写本菜谱吧。”罗冲灵机一动说道,然后又继续解释。
“现在我们汉部落越来越大,再加上新开拓的地方又多,有很多后来加入汉部落的百姓都还不熟悉我们的饮食习惯和方式,有些食材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和食用,即便是吃也只是简单的弄熟而已,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你可以写一本菜谱,用现有的常见食材写成菜谱,格式呢就分为四个板块,一是这道菜的来历,或者某一种食材的来历,又或是这道菜有什么祭祀或者节日意义。
“二是这道菜所需要的各种材料,每样需要多少,精确到斤两,佐料用几茶勺,第三是这道菜的做法,怎么处理食材,用什么锅,是蒸是煮,是煎是炸,是炒还是炖,把过程详细的写出来,目的就一个,教百姓怎么吃。
“第四个板块就写一些小技巧,每个菜谱后面来一个,比如炼猪油的时候要在锅里加点清水,省的糊锅,又比如豆角炒之前可以过水焯一下,这样豆角更绿,颜色更好看。”
小蝶和詹荧两人听的眼前一亮。
“菜谱!这个主意太好了,而且很适合我,我可是会做很多好吃的食物,原来做菜也能写成书啊,我今天就开始写,到时候夫君要帮我看看噢。”詹荧十分兴奋的说道。
“好,你先去写吧,到时候我帮你润笔。”罗冲随即点头道,然后继续看那本刑侦笔记,不过还没等他看上两行,小蝶也在一旁激动的道。
“夫君,那我呢,我写什么,我会织布染布,可是这东西又不是菜谱,而且织布机也没办法写在书上,那我该怎么写?”小蝶求助的问道。
罗冲不得已再次放下手中的文稿,然后思忖了片刻说道。
“技术方面的东西,确实不好写,不过织布机这种东西吧,想写也不是不行,只是要画很多的图纸在上面,不过那就成了木匠要学的东西了,和你要写的织布技术就跑偏了。
“要不然你这样,你把汉部落的纺织业当作历史来写,从最开始的采麻织布,手工编织,到后面的机械纺纱织布,再到后面的整布烫染,还有最新的镂空蜡染印花技术,其他的还有毛纺,棉纺,还有丝绸,把这些织物从发现到发展的历史都整理一下。
“不过光是这个纺织历史的话,我觉的可能写不了多少内容,关键还是要看你写的详细到什么程度,如果你觉得这一本写的还不够,你还可以再写写服装裁剪和缝制,各种样式的衣服怎么量体,怎么裁剪,怎么缝制,都有哪些技巧,缝制针法等等。
“詹荧教会百姓怎么做菜吃饭,你教会百姓如何纺织穿衣,这两样都很重要嘛,你可以尝试着写一下。”罗冲再次出主意说道。
小蝶也是听的眼中目光连闪,颇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她也是刚才听了詹荧的话,汤瑶早就写过书了,而且汤瑶对汉部落医药方面的贡献也很大,现在连詹荧也要写菜谱教百姓做菜了,她这个家中的老大自然也不能落于人后,现在听了罗冲的话,终于知道自己的书该怎么写了。
“夫君你真厉害,还是你有主意,那可说好了,到时候我要是需要画图的话,也要你来帮忙,我知道你图纸画的最好。”小蝶连忙抓壮丁说道。
“没问题,只要不出大事,这个冬天我都不会出去了。”罗冲连忙答应下来,等哄走了两个夫人,这才继续看自己的书。
那本刑侦笔记也是个好东西,非常值得在体制内推广,甚至作为刑侦类工作的教科书来用,当然,还是得再润色润色,补充一点东西才行。
这种教科书级别的东西,肯定不能和那本《相海》一样草率,相海说白了只是一本科普类书籍,但这本刑侦笔记是用来教学的,所以必须要严谨,慎重。
罗冲想了想,立刻叫了个禁卫过来,然后吩咐道。
“你去给汉阳八郡地区的所有官署传令,让他们把各自官署的刑房主官叫到汉阳郡来集合,他们的工作暂时由佐官接任,命令他们收到消息即刻动身,两天以内必须到达汉阳城。”
“诺!”禁卫领命而去。
罗冲就在书房继续看书,然后又根据这本刑侦笔记提出了一些疑问,以及其他自己认为需要补充的地方,全都列在一张纸上。
两天以后,当八个郡二十多名刑事方面的主官到了汉阳城后,罗冲就在汉阳城的官署大楼会议室内接待了他们。
会议室里,罗冲坐在主位上对众人说道。
“半个月前我下的征文令大家都知道吧?”
众人闻言全都点了点头,但是不明白罗冲叫他们来是什么意思,和征文令又有什么关系,然后他们就见罗冲将一沓子文稿拍到了桌子上,再次说道。
“这次征文令下发后,从各地涌现了许多不错的文章和书籍,其中有一本拓海郡郡守官署的刑房主官,写了一本刑侦笔记,内容写的不错,各种办案的方法,还有在具体案件中的实际运用,非常有推广的价值,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完善,所以把你们都找过来一起学习讨论一下。
“你们都是刑事缉拿方面的主官,所辖区域又是汉部落发展最早的郡县,手里肯定也有不少的案件经手,专业的事情就要交给专业的人办,现在你们先研究讨论一下,还有我列出的一些补充细则,大家集思广益,争取把这本书完善一下,然后将来作为内部教科书使用,为以后培养专业的刑事人才找出一条快捷的路径。”
众人闻言这才知道怎么回事,同时心中又后悔不已。
当初那个征文令他们都没有怎么当回事,谁知道现在居然让南方的同行抢了风头。
刑侦笔记……他们也可以写啊!谁知道特酿的这玩意儿也能写成书?!
唉,现在说啥都完了,笔记和经验都是别人总结的,现在自己这些人过来自然就没有署名权了,只能从旁补充,除非自己也能写本不一样的东西出来。
众人虽是心中后悔不已,但首领交代的任务还是要完成的,罗冲已经事先看过,就没跟他们一起看,这些人用了一天的时间才一起把笔记看完,然后又根据罗冲给出的提示和细则,最后开会研究讨论。
等第二天开讨论会的时候,罗冲才再次出现,大家为了在首领面前露露脸,自然也没有藏私,纷纷说起了自己经手过的一些经典案例,还有一些办案的技巧,讨论了整整一天,终于是把办案的一套理论总结了出来。
内容大体分为那么几块,分别是案件分析,如何寻找线索,如何搜集证据,如何在不动刑的情况下审讯。
尤其是不动刑这方面审讯这方面,审案的高级方式就是不动刑还能让罪犯认罪伏法,因为只要动刑,就难免会有屈打成招的事情存在。
汉部落并不禁止在审问时对嫌疑犯动刑,但是却不推崇这种方式,动了刑那就等于落了下乘,说明你还没有拿出让嫌疑犯哑口无言的铁证,如果能把铁证拍到他的脸上,就算他想抵赖也没用。
最后还有一些技术类的内容,主要是对案发现场的痕迹检测,分析,记录方面的,甚至还有尸检这方面的内容。
说到尸检,汉阳八郡这里的命案还真不多,这些年总共就出过那么几例,还是东薪郡,牧野郡,卫山郡发生的,杀人犯分别是矿工,牧民,还有卫山郡的一个普通百姓,拓海郡那边的命案倒是不少,拓海郡成立也才三四年的时间,命案就多达十几件。
总结一下就不难发现,发生命案的这些地方都是人口成分复杂,教化较晚的地区。
比如牧野郡的那个杀人的牧民,他早先就是从草原来的,不管是性格还是生活方面,还都没有适应汉部落的生活。
还有东薪郡的矿工,那边都是挖煤的,人口也是郡守荆严自己招来的,也没有系统的教化过这些矿工,更是没学过汉律,不知道杀人的后果,所以发生矛盾后热血上涌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最后就是拓海郡那边的,那边的人口成分就更杂了,草原的牧民,汉部落北方迁移过去的百姓,船工,还有大量汤部落以前的敌对氏族,那些人以前都是些独立的氏族小部落,加入汉部落之后甚至还出现过因为口角到最后变成两个氏族大规模械斗的案例。
说白了,还是欠教育,尤其是汉律的普及,普法这个事情一定要提上日程。
第1015章 神策卫的困局
连续两天的会议和讨论,最后终于把这本刑侦方面的教科书内容给定了下来,这本书也正式被罗冲命名为《刑侦技术》,并将其定为官吏体制的内部刊物,主要教学对象为新加入各地官署刑房的实习小吏,禁止对外扩散。
之所以禁止对外扩散,就是以免百姓误学之后掌握了官府的办案流程,然后刻意进行高智商犯罪,学会了反侦察技术,对官府的办案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这是不得不防的,因为现代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某些人看了些警匪片,就有样学样,反侦察搞得贼溜,各种骚操作防不胜防,在早些年没有监控镜头的年代,给警方造成了非常多的麻烦。
现在的汉部落虽然也偶有凶杀案出现,但至今还没出现过一起谋杀案,反倒是一言不合,因为斗殴失手打死人的事情比较多,虽然也是命案,但和谋杀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如果《刑侦技术》流传到了民间,那么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
哦?居然还有这种操作?原来这么干官署就找不到自己是凶手了!!!
当然,这种事情防的了一时,防不了一世,究其根本,社会的治安只能寄希望于普法,让百姓熟知法律,就算不能熟知,也要让他们知道犯法的严重后果,再加上的矛盾的有效解决,如果有办法能不犯法的话,谁又愿意承担严重的后果去犯罪呢?
所以在确定了这本教材的刊印和使用范围后,罗冲又下达了一道内部通告,让各地郡县加强普法教育,这方面可以和学校联手,通过学生来向他们的家长传播《汉律》的内容。
又一本书被确定了下来,罗冲也再次投入了书房的纸堆中,随着时间的发酵,各地送来的信件,文稿,越来越多,罗冲每天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审稿当中。
这些纸堆当中,信件的比例还是最多的,还是那个道理,汉部落现在的识字率并不高,有些人更是不知道写书是什么东西,但看到别人都在写,他们也写,他们只知道写出来的东西首领会看,那么就直接给首领写封信说说话就好了,简单,还便宜。
其中很多的信件都是来自百姓的感谢或者吐槽,有时让罗冲看的哭笑不得,不过也有些东西是比较有价值的。
比如有个彰武郡的牧民,就来信告诉罗冲,他养的有一种皮毛非常好的山羊,毛发纤细洁白,就像天上的云彩,总之就是夸出花了吧,但是彰武郡的官吏说部落不鼓励养山羊,只有养绵羊的牧民在冬天时才能优先获得饲料补贴,他觉得很不公平,所以写信来找罗冲评理。
这就相当于是上访了啊,在告当地官员的状呢。
不过这个事情当初确实是罗冲下的命令,山羊这个物种,吃草的时候往往都是连草根一起吃,饿的急了甚至还啃树皮,如果大规模饲养的话,极易引起草地荒漠化,那简直是对草原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