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羽卿书
这也是百姓们心甘情愿交那么多农税的原因,不然他们才不会拿自己种出来的粮食去养着那些正事不干,专门鱼肉乡里的贪官污吏。
……
等百姓们全都散去之后,那些今天参加祭祀的各氏族族长们,也都在虎贲卫各小队和执政工作小组的陪同和押送之下开始各回各家。
刚刚汤瑶在祭台上宣布的事情,等他们回去之后还要对自己氏族的百姓再讲一遍,至于他们会不会说,那就看看他们身边的虎贲卫士兵好了,真敢不说,那虎贲卫的士兵一定会给他们一个血的教训。
等到百姓们和各地的氏族族长们全都走光之后,汤姬原本笑容满面的脸庞突然皱起了眉头,她不解的对汤瑶问道。
“瑶瑶,你不是说要公开你和汉首领的婚事,还有咱们汤部落整体并入汉部落的事情吗?为什么刚才你没有说这些,而且还说什么全面汉化,如此一来和并入汉部落还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把这件事直接说出来呢?”
汤瑶听到汤姬的提问却直接笑了笑,这才解释道。
“姑姑放心,我所做的事情,都是罗冲叫我这么做的,全面汉化的口号,也是罗冲自己提出来的。
“他说这叫先实后虚,在各地设立政府,给百姓编户齐民,分宅分地,这就是事实,只要我们先把这一步完成,那不管咱们这个部落叫汤还是叫汉,实际上就都已经算并入汉部落的体制之内了。
“至于公开汤部落整体并入汉部落,那才是虚的,说不说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汤部落接受汉部落的管辖,那它就是汉部落的领地。
“罗冲跟我分析过,我们的婚事和两个部落合并这件事的关系,它的因果关系绝对不能颠倒,否则可能引起汤部落百姓的不满和抗拒。
“意思就是说,汉汤两个部落的合并,是因为我嫁给了罗冲,然后两个部落才合并的,而不是汉首领要娶我,所以汤部落才并入了汉部落。
“虽然只是一点小小的差别,但对百姓的影响却十分巨大,这个因果关系如果颠倒了,就会显得好像汉部落早有预谋的强取豪夺一样,给百姓留下不好的影响。
“所以罗冲告诉我,咱们这次先喊出全面汉化的口号,等百姓们适应了汉部落官府制度的管辖,到时候再宣布我和他的婚事,等我和他大婚后有了孩子,再以有了身孕无法管理部落为由,将整个汤部落整体并入汉部落,接受汉部落管辖的事情说出来。
“这整个计划要分成三个部分来公开,只有这样才能将百姓们的抵触情绪降到最低。”
听到汤姬的问话,汤瑶立刻就将罗冲当初对自己的嘱咐都说了出来。
汤姬这才恍然大悟,口中感慨的说道。
“不愧是汉首领,连这种事都能想的那么长远和透彻,按照这个三步走的计划,确实要比直接说出来的要好。
“不然你这才刚刚继承汤部落的首领之位,骨杖还没在手里捂热,转眼之间就要把汤部落并入汉部落,而且人也要嫁给汉部落的首领,我相信肯定会有很多的族人因此而仇视汉部落吧,毕竟你可是咱们部落年轻一代中最受欢迎的女孩。”
“没错,罗冲也是这么说的,他和姑姑想的一样,我这边刚接任首领,立刻就要把汤部落送出去和汉部落合并,好像有点欺骗了百姓的意思,而如果把这个消息分成三次放出去,百姓们不仅不会质疑汉部落的目的,还会祝福我们的婚事。”汤瑶也十分认同的点着头。
等两人敲定了这件事情,汤瑶立刻写了一封长信,将今天发生的事情全都写了下来,然后才将信件交给跟随她的金吾卫侍卫石进开。
“石总旗,请把这封信转交给罗冲,也就是你们的首领,这边的情况必须尽快告知他才行,他现在要是知道了这两天发生的事情,一定在家里等的很着急吧!”
“是,三夫人!我这就让人将信送出去!”
第955章 游野的信
汤部落首领更替的事情进行的很顺利,汤瑶现在正式成为了汤部落的首领,在汤瑶的命令下,汤部落也开始了全面汉化的进程。
汤部落八郡二十七县各氏族的族长们也领着虎贲卫的士兵,还有那些执政工作组的人开始到各地进驻,准备从宣传政策,设立官府,还有编户齐民这几项工作下手。
不管现在的汤部落是不是姓汉,只要汉部落拿到了他们的人口黄册,房宅田产,再接管了他们的税收,那和汉部落自己的郡县还有什么区别?
汤瑶亲自将这边的情况写成信发给了罗冲,拓海郡的大树那边也以每天一封信的速度汇报着情况,已经率队开始进驻汤部落的血屠也开始收集汇总汤部落八郡各地的信息,把全面汉化的推进速度每天向罗冲报告,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不过远在汉阳郡的罗冲,等他收到了这些信件之后也只是简单的说了句,‘按计划进行,注意密切监视,有情况随时报告!’至于其他的倒是什么也没说。
首先这事都是计划好的,而且也不是多大的事情,汤部落和鑫部落的情况不一样,只要现在的计划推行的好,汉部落完全可以将整个汤部落和平吸纳进汉部落的体系。
再有就是,小蝶和詹荧两个人的二胎都即将临产了,罗冲在处理政务的同时,也要时刻惦记着自己的老婆孩子,同时还要照看已经三岁了的小罗成和小罗澜,其他的事情也是一大堆,他已经很忙了。
罗冲的书房里,小罗成和小罗澜并排坐在书桌前,手里拿着铅笔正在学习写拼音,罗冲就坐在他们的对面,翻看着从汉部落各地发来的信件,小蝶和詹荧两人正坐在院子的凉亭里吃着今年刚收获的葡萄。
拓海郡和汤部落的信件罗冲都是第一个批复的,他嘱咐大树要全力配合南方各地的调度,因为拓海郡就是汉部落在南方的基石,不愧以拓海为名。
整个琼州岛就是以拓海郡为前进基地才能顺利攻占的,如今汤部落的整合也要用拓海郡为后盾,提供各种物资和人员支援,都城的开发和建设同样需要拓海郡这里为其提供后勤。
拓海郡就是汉部落南方的中枢,将汉部落在南方所有的利益和领土都连接在一起,把拓海郡交给大树来管理,罗冲也十分放心。
大树这人可能真的没什么太大的本事,但是他办事足够稳,交给他的任务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从不跟罗冲抱怨,这才是罗冲看重他的原因。
其次是给汤瑶的回信,罗冲让她在南方注意身体,如果局势稳定的话,那么她可以随时回到汉阳郡来,南方有大树和血屠这一文一武在那镇着,绝对不会有事。
然后就是血屠的报告书,主要说的是汤部落各地的士兵进驻情况,以及各地百姓和氏族族长们的反应。
陇西郡的几个族长都已经被抓了起来,当过去的汉部落士兵和执政小组告诉他们汤部落已经更替了首领,并且要在汤部落范围内施行全面汉化的政策,各地设立政府,分田分宅。
先前族长们卖树胶的钱也被士兵们抄家搜了出来,一并平分给了百姓,包括族长们强买强卖给百姓的织布机,以及三年为其免费织布的欺压条款,全部被新来的县令废除,百姓们简直高兴的欢天喜地。
这等于他们白得了一笔不菲的收入不说,还每户人家捡了一台织布机,有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落进自己的口袋,谁还管那些族长们的死活,反正他们也没干什么好事。
再加上新来的县令大肆提拔本地人充当里闾的乡老、里长等职务,用当地人管当地人,很快就消除了原本各氏族族长的影响力。
陇西郡的情况如果说是顺利,那津浦郡的百姓简直就可以用‘箪食壶浆,喜迎王师’来形容了。
当地百姓一听说他们的族长都被抓了起来,不仅没有一个愤怒的,反而举着水壶,端着食物,站在路边欢迎虎贲卫的士兵进驻。
实在是津浦郡的几个族长把他们压榨的太狠了。
等他们听说汤部落如今已经换成了汤瑶为首领,并且要在汤部落施行全面汉化的政策,那简直高兴的差点蹦起来,要不是这年头还没有鞭炮,恐怕老百姓都要家家放爆竹来庆祝了。
汉部落的政策是什么,那是编户齐民,分田分宅,男人们每人最少二十亩地,而且只能用来种粮食。
他们要是早点有这政策,还用被他们的族长逼着去种高粱吗?
明明自家的田亩是整个汤部落最肥沃的土地,可偏偏不让他们种粮食,这特么干的是人事?!
因此在津浦郡的官署设立之后,百姓们对于工作组的各项工作都十分积极的配合,该做身份证做身份证,该丈量田亩就丈量田亩,基本上是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津浦郡的工作组也没含糊,在得到当地第一手的土地资料之后,立刻组织百姓进行恢复性生产,能改水田的地方立刻种植水稻,不能改水田的地方施行大豆、玉米、小麦三种作物轮作的种植方式,别的什么都不管,先恢复了当地的粮食自给自足再说。
俗话说的好,缸里没粮,心里特慌,现在想要稳定当地百姓的人心,最好的做法就是先让百姓们见到金灿灿的粮食。
汤部落的其他郡县虽然没有出现氏族族长欺压百姓的情况,不过有了汤瑶这个大首领的命令,再加上虎贲卫战士的监督,以及执政工作组的协调,各地的‘全面汉化’进程也很喜人,并没有出现什么意外的情况发生。
其实这一点也多亏了汉部落兑现了汤瑶之前说的承诺,虽然汉部落不可能让那些氏族族长们继续掌权,但是他们的荣华富贵汉部落还是可以满足的。
各氏族族长在编户齐民的时候都被授予了爵位,以表彰他们的配合,毕竟人家把自己氏族的百姓都贡献出来了,汉部落给点好处也是应该的,当然,前提是他们不跟汉部落作对才行。
有了爵位就意味着有了更大的房宅,更多的田亩,数倍于普通百姓的耕地就能有数倍的产出,只要他们好好的经营,过上无忧无虑,甚至是豪华奢侈的生活都是有可能的。
一些想要让自己子侄辈做官的族长们也挑出了家中的精英人才,让他们进入汉部落的官署中学习,从刀笔吏开始做起,先学习汉部落的语言和文字,然后再学习政务工作,光是这一个汉语和汉字就够他们学上一两年的了,反正短时间内想要插手政务是不可能的,不过汉部落却可以用这种手段来稳住各地的那些氏族族长们。
有了这些氏族族长们的配合,下面的百姓听说只是要进行全面汉化,而且施行汉化政策以后,他们还可以享受到诸多的好处,于是百姓们也没有发生什么抵抗情绪,全都开始有条不紊的在各地官署的驱动下进行汉化工作。
罗冲看完之后十分欣慰,同样批复了一条好好干,再接再厉的话,就放下了这份报告。
接下来的一份文件是从跨海大桥工地传来的,这是一份多人联名的报告,几乎工程指挥部的所有负责人都签了署名,内容主要是工程进度的汇报。
包括耗材的使用,主要是钢筋水泥的数额,以及接下来的缺口,他们提供这些数据,主要是为了让罗冲方便计划后方的生产,不然钢筋水泥那东西要是生产的过多了,短时间内无法消耗掉的话,又要建造仓库来储存这些东西。
钢筋还好说一点,水泥那东西就太过金贵了,防潮储存必须严格,否则见了水就会凝固成一块块的石头,那水泥就直接报废了。
文件里一起送来的,还有跨海大桥工程最新的进展照片,足足有几十张,从各方面拍摄的大桥的现状。
这一组照片中显示,和之前相比,大桥的北端已经再次矗立起了三组共六根桥墩,桥墩为下实上空的结构,三组桥墩每隔五十米一组,现在的工程队正在给这三组桥墩上面建造模具,准备浇筑桥面,等这三段桥面浇筑完成后,大桥的长度就会再次向中间延伸一百五十米。
虽然和全长的二十多公里相比只是短短的千分之几,但大桥的通车里程确实在实实在在的增长,这就是看得见的进步,说明大家十分努力。
罗冲也十分唏嘘,虽然他觉得这个工程的进度实在慢的可以,但是一想到现在的条件,还有科技水平,就不忍心再催促他们了,最后只在回信中写了句。
“建材和物资部落会充足供应,有什么需要就给他打报告申请,自己没什么特殊的要求,只希望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不要为了追求工程进度而牺牲了质量,这是一座跨海大桥,而且还是汉部落第一座铁路桥,进度慢一点没关系,但是绝对不能让它有事。”
等让侍卫将回信发出去,罗冲又开始看起了汉部落其他地区郡县关于‘积贮’这个国策的落实程度报告。
报告里面囊括了各地的基础建设信息,主要是针对各级仓库的建设,比如由中央直接控制,任何人无权调动的战略粮仓,还有各郡自建的社仓,用来储存一郡之地的储备,最后就是各县控制的平仓。
平仓是流动仓库,主要用于收购百姓的粮食,并且对外向百姓出售粮食的周转仓库,各县级的平仓除了要用来周转粮食之外,也要具有一定的储备数量,各县的平仓会根据各县的人口来设定一条储备红线,一般情况下平仓的储备一定不能低于储备红线才能算是合格。
目前汉部落已有的仓库就是平仓和各郡的社仓,平仓是每个县城建城之初就已经建好的,因为一直都要使用,各郡的社仓有的有,有的还没有,目前也在抓紧建设,最重要的战略仓库,目前也还在建设之中,根据各地报告的情况来看,预计大命元年的年底之前应该能够完成建设目标,从明年开始正式进行储粮计划。
罗冲也对这些文件报告一一批复,等完成了这些每天必须批阅的报告,剩下的就是看他自己对什么感兴趣,或者他一直关注的事,然后再找人问一下情况,比如目前新钢郡机车制造厂里正在同时开工的两台奋进型火车头,就是罗冲比较关心的事情,还有新钢郡铁矿上的矿用铁路铺设情况,也是罗冲目前比较关心的事情。
只是还不等他询问这些信息,书房外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当当当————
三声敲门声响起,引得正在写拼音的罗成和罗澜纷纷回头张望。
“首领,有一封从北边遗族聚落来的信函!”
门外紧接着响起了一名侍卫的声音。
“哦?快拿进来!”罗冲一边拿着尺子敲两个小家伙的头,一边回应着门外的侍卫。
小罗成和小罗澜吐了吐舌头,这才回过头来,心不在焉的写着拼音。
侍卫开门进来,将一个蜡封的竹筒交到了罗冲的手上,然后就自觉的退了出去。
看了看筒盖的封蜡,还有盖在封蜡山的印章,确定并没有人开启过,也正是北方遗族聚落的标识,罗冲立刻将其打开。
所谓的北方遗族聚落,其实就是当初游野在北方拉扯起来的那个临时营地,营地内的百姓要么是从食人族手中解救出来的,要么就是从食人族手下逃脱的剩余族人,这种被遗失的族人,被汉部落统称为遗族。
游野就是以为他们报仇,解救被俘族人的口号,拉拢了这些人汇聚在一起,时不时的偷袭一下食人族,要么就是伏击一下食人族外出的队伍,顺便搜索一下有没有别的遗族,如果有的话再拉拢过来。
这个遗族的营地也越来越大,从开始的几百人到后来的几千人,直到人口超过一万,游野开始力不从心,无法管辖,罗冲才给他派去的专门的执政官和物资补给,游野就可以再次腾出手来开始到外面乱跑。
这家伙和他哥哥游伏一样待不住,就喜欢乱跑,不知道这次来信是有什么新的发现,还是又来要物资补给的,罗冲赶紧将信件取出来查看。
第956章 纯火器的军队,神策卫!
罗冲很快就把游野的信取了出来,快速的浏览了一遍,里面主要讲述的还是他这段时间的活动。
首先还是找人,游野一直在率领小队搜索附近可能出现的人口,有时也会从外出的食人族小队中解救被他们俘虏的小部落,这么长时间下来,他们北方临时营地的人口已经增加到了将近三万人,聚居点已经扩展到了四个,成果十分喜人。
另外就是游野关于周围地质情况的探索,这家伙幸运的在营地附近上百公里的地方找到了一个铜矿,走水路就可以直接从营地的位置登陆矿区,然后采铜冶炼,制作各种工具,这也是最近他们为什么没有找部落要金属补给的原因。
之前那次罗冲给他们的补给中也给了大量的种子,在食物方面,他们也已经能够做到自给自足了,虽然还是以玉米和大豆为主,只有少量的地方能够种植水稻,但是用来填饱他们的肚子已经不成问题。
而且被游野招揽的其中一个部落还驯养了一种高地绵羊,体型较大,毛也很厚,现在成了北方营地主要饲养的肉用和毛用牲畜,解决了北方营地的肉食和保暖问题。
役使的牲畜方面,虽然北方没有黄牛和水牛或者森林牛这种生物,但是那边却有牦牛,牦牛虽然不适合耕地,但是驯养之后用来拉车,或是驮运却没问题,算是解决了役使牲畜的有无问题,不过数量依然很紧缺,毕竟他们那边发展的太晚,根本繁殖不出来那么多的牦牛。
再有就是,游野在信中报告,说他们在那个黑湖附近招揽了一些野人,用粮食雇佣这些野人给他们挖沥青,一筐沥青换多少粮食的那种,现在他们已经攒够了一船的沥青,不日即将南下,询问罗冲还有没有什么别的东西需要他带过来的。
另外,游野还在信里面询问,要不要先把他们营地里的一部分人运过来,部落有没有地方接收,如果需要的话,先运过去多少合适?
如果罗冲打算先收回一部分人口,那他们就连那艘装载沥青的货船一起组成一个船队,到时候一起返回部落。
在这封长信的最后,当然又是免不了索要支援。
不过游野并没有在信中索要粮食,铁器这些东西,他要的是布匹和棉花,理由就是今年从食人族里解救的人太多,还有新招揽的人口也太多,目前四个营地里虽然都有绵羊和牦牛,但是又不能全杀掉,他们还要留着继续繁殖,于是营地这些人口的过冬物资就成了问题,防寒物资十分紧缺。
棉被,棉衣棉鞋,越多越好,没有的话直接给棉花和布匹,他们自己组织人手制作也行。
最后还有一条十分奇葩的事情,游野居然找罗冲要一个卫所的正规军队,当然,他没有傻到找罗冲要兵权。
按照游野的说法,去年到今年夏天的时间,他们和食人族的交火次数越来越多,游野为了弄来更多的人口,也经常组织狩猎队或者探索队伏击食人族外出‘觅食’的小队,给自己带来更多人口的同时,也给食人族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不过食人族也不傻,他们很快就发现附近经常有莫名其妙的势力和他们作对,于是就派出大量的战士专门狙击游野的队伍,双方的遭遇战或伏击战,现在已经逐渐有向游击战和局部战争的规模发展。
而游野手下要么就是遗族里挑出来的狩猎队,要么就是他自己带的那百来个探索队的成员,作战经验有限,已经无法支撑目前的这个局面。
所以游野的建议就是,让罗冲往他们那边派一支正规军的卫所部队,有一个卫所再加上他们当地组织的民兵就差不多了,最好再派一个擅长指挥作战的将领过来,自己不干涉军权,派过去的军队全由罗冲指派的将领负责。
这倒不是游野不想带兵,没能力带兵,主要是他怕被罗冲怀疑,这封长信里整篇都在阐述一个观点,那就是他游野绝对没有反叛之心。
比如发现的铜矿,他告诉了罗冲,如果不告诉罗冲的话,他完全可以凭借这个铜矿,还有他手下掌握的这将近三万的人口重新壮大起来,独立成一个新的部落。
不过他没有,他还是告诉罗冲,既然让罗冲知道了,那这个铜矿就成汉部落的了,到时候罗冲要怎么处置,他都得听着。
第二就是游野这个家伙主动要求往部落迁移一批人口,他担心自己手下的人口过多,引起罗冲的怀疑。
不过这确实也是个问题,这才三年多的功夫,游野就已经在北方拉扯出了一个将近三万人口的营地,比一般的部落都要强大几倍了,罗冲确实有点不放心。
倒不是怕游野反叛,而是怕这些人从来没和汉部落接触过,他们到底认不认,或者说愿不愿意接受汉部落的统治,如果这些人口只相信游野,最后逼着游野黄袍加身怎么办,到时候可就不是游野会不会反叛的问题了,有的时候完全是身不由己的那种。
就像现在的罗冲,如果他说要撂挑子,不管汉部落了,手下的那些人他们能同意吗?这些人还指望罗冲带着他们建功立业到时候给他们封爵封官呢,罗冲要是撂了挑子,现在的汉部落里,谁能扛得动汉部落这面大旗?!
也是身不由己啊!
不过罗冲并不后悔,汉部落是他一手创建的,别人让他撂挑子他还不干呢!
信里面的第三点,就是关于派兵的问题,游野请求正规军的支援,但是又主动规避兵权,让罗冲自己派个将领过去带兵。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还是向罗冲证明他没有反叛之心。
一支安插到自己身边的军队,管理权又不在自己手里,而是被罗冲直接控制,这就等于自己在自己的脖子上系了根绳子,绳子的另一头放在罗冲手里,你要是不相信我,那你就随时都可以勒死我。
一支安插在游野身边的军队,所属权还在罗冲的手里,那么这支军队除了能够对抗食人族,就不能针对自己人吗?
答案是当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