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明成长记 第339章

作者:羽卿书

  首先就是他们刚刚攻打下竹岛,这场战争消耗了汉部落太多的人力和物力,而且这些消耗非但不能立刻补充,还要继续向琼州岛输血,就像这次的移民事件,短时间内别想着从琼州岛得到反哺,能把它先稳定住,牢牢的控制在汉部落手里,最少也需要几年的时间,长则一代人,罗冲绝对有信心将这个地方彻底同化。

  眼下汉部落的人口已经捉襟见肘,就像罗冲刚才说的那个问题,汉部落现在连汉阳八郡到拓海郡之间的这一大片领土都还没有占领,不是不能占领,而是没有多余的人口向这里迁移,自己碗里的食物还没消化完呢,就别想别人碗里的饭了。

  就算将别的地方占领了又能怎么样?

  派几个兵天天去站岗看着?

  没有人口去开发和耕耘,那就是一块没有用的荒地!

  “首领,我们目前没有那么多的人口啊!目前我们从浏阳郡到拓海郡的这段交通,靠已经成熟的水路交通完全可以支撑,没必要再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去修建这条铁路了吧?

  而且就算真的修好了,浏阳郡到拓海郡中间的这大片荒无人烟的地区,我们连维护铁路恐怕都很难。

  咱们汉部落钢铁产量高,可不代表别的部落也那么高,这么远的一条铁路放在深山老林里摆着,好几天都去不了一趟,我担心那些那些野人会不会把咱们的钢轨拆了拿去做别的东西。”荆严作为在场最有实力,并且最老道的一个郡守,当场就说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

  首领有开疆拓土的决心,这是好事,但他们现在真的是遇到瓶颈了,短时间内根本无力继续向外开拓。

  什么东西都可以造,唯独人口不可能凭空出现,就算是鼓励生育,你也得等那些小孩子长大吧?!

  而罗冲则是在想刚才荆严说的话,偷铁轨?这事真的有可能发生,毕竟那是铁啊,在这个时代那可是最重要的材料了。

  几千公里的漫长铁路线上,别说铁轨,就算拔一颗道钉,都能打造一把小匕首了,抠下来一个弹簧卡,都能打成几个箭头,铁轨什么的就更值钱了好吧!

  如果没有人经常巡视,那被人偷了也很正常,其实罗冲也知道这个事情,他当时和去病聊天说是要组建专门的铁道兵时,就是打算做这个用的。

  不过罗冲并没有想要立刻进行这样的大工程,因为就像荆严说的那样,完全没有必要。

  从浏阳郡到拓海郡的交通,已经非常成熟的船运系统就可以满足,再加上佘辛刚刚才献上来的飞鱼型快船,甚至还能提升航运的速度,所以汉部落对于南北交通方面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紧迫感。

  就算真的要修建货运型铁路,也肯定是要先修东西方向的路段。

  于是就听罗冲说道,“这个我很清楚,我并没有想要立刻修建长距离铁路的想法,第一就像你刚才说的,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多余的人口用来向外拓展了,第二就是,我就算现在让你们去修这条铁路,你们也没有那个本事,铁路哪是那么好修的。

  “关于铁路方面,我的想法是在明年普及各地矿区内的轨道交通系统,先提高采矿的产能,还有钢铁的产能,为以后修建更长的铁路打下物质基础。

  “然后就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咱们先修建一条短线的货运铁路,找找经验什么的,为以后修建大工程做工人和管理人员的人才储备。

  “我计划的首选线路,就是从卫山郡到新钢郡的这条运输线,这条路段目前的陆路运输压力非常大,大量的钢铁,焦炭,石灰石,粮食,肉食,还有新钢郡的百姓日常用品,都需要走这条路运输,现在全部依靠马车运输,效率实在不高,而且占据的人力畜力又极多,非常需要优化改造,这是从需求方面来说的。

  “然后就是技术方面,新钢郡到卫山郡中间的这段距离,全长一百多公里,不算很长,而且它的地理结构属于平原丘陵地貌,没有河流,我们不用架桥,没有高山,我们不用开凿隧道,最多就是把那些平原上的小土丘铲一铲,夯实地基,就可以直接铺设铁路了,基本上没有什么技术难度。

  咱们毕竟没铺过铁路,所以先找个难度小的短线练练手,而且这条线也确实是我们急需的,不是造出来摆着看的。

  我大致算过一下,以现在现有的马车车道为基础,调动几千个奴隶,物资提前准备充足的话,大概也就半年的时间就能把这条路修出来,这样的计划,你们没有意见吧?”

  在场的众人都频频点头,纷纷表示自己没意见。

  罗冲说的计划,显然是经过仔细考虑出来的结果,他可不是没脑子的一拍大腿,老子要修一条京广线!那不是扯淡吗。

  要熟练工没熟练工,要经验没经验,大家都没修过铁路,兔子好歹还有鹰酱可以摸一摸,汉部落摸谁去?上来就要搞超级大项目,怕不是在做梦。

  罗冲的计划就很有建设性,他先小规模的在矿山上推广窄距小火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采矿和钢铁的产能,还能培养出第一批修铁路的工人,以及在使用中积累大量的铁路运营经验,最起码可以培养出一批火车司机是吧?

  等完成了第一步骤,提高了钢铁产能,培训了基础的工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再拿一条低难度的重载铁路练手,既能优化现有的运输路线,还能再次积累一波经验,等这些基础都有了,将来条件成熟了,再考虑京广线那种国家大动脉的超级工程也不晚。

  看到众人没有反对意见,罗冲起身再次把黑板上的字擦掉,然后重新又写上了一个词语还有一句话。

  ‘大命。’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等写完了这些东西,他才重新做好对众人说道,“我准备明年改年号为‘大命’。”

  .

  .

  .

  今天还有三章,求打赏

第886章 年号等于国家发展计划!

  年号这个东西始创于汉武帝,专门用于纪年,同时又和政治有非常强的联系,通过年号便可看出朝廷或者皇帝对待天下政治的态度。

  更改年号这种事情在汉朝是十分常见的行为,每个汉朝皇帝都有十几个年号,还有唐朝的唐玄宗,他一个人就用了十四个年号,武则天也用了十三个年号。

  在汉朝,年号一般四到六年换一次,有点像是现代的五年发展计划差不多,每完成一个阶段的计划,或者每逢重大事件,皇帝都可以更改年号,并非像明清时期,皇帝就一个年号用一辈子,到最后甚至年号成了皇帝的代称,比如永乐皇帝,崇祯皇帝这种。

  汉部落目前的情况同样属于这种,汉部落的对外开拓已经陷入了瓶颈,暂时已经没有余力向外拓展了,还不如趁着这个时间和机会好好巩固一下内部。

  众人见罗冲突然提出要更改年号,纷纷露出不解的目光,之前的年号建元也才用了四年的时间,现在也用的好好的,为什么要突然更改呢?

  罗冲也没指望他们能自己理解那句话的意思,于是就主动解释了起来。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积贮粮食和物资,是国家的命脉,也是百姓生存的命脉,更是一个首领和他臣民的使命。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一个部落的物资储备不够九年之用,那就是不够富足,不够六年之用,那就会告急,不够三年之用,那这个部落基本上也快完蛋了,稍微遇到点大事,比如遭逢战争,或者大灾,部落拿不出积蓄,就会立刻陷入财政危机和粮食危机。”

  罗冲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你们在未加入汉部落以前的小部落时代,各个部落就有储存食物和皮毛的传统,有的是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有的则是单纯为了熬过寒冷的冬天,这点我相信大家都有经历,也有体会。

  现在汉部落大了,这个传统依然不能丢下,反而应该将它发扬光大,做的更具规模。”

  “咱们刚才也已经讨论过了,部落的发展现在陷入了瓶颈期,我们无力继续向外开拓,但是可以巩固自身嘛。

  我打算从明年开始,提出新的发展计划,主题就两个字——积贮。

  最主要的就是粮食,然后是棉花和布匹,咱们首先要保证百姓能够吃得饱穿得暖,不过限于咱们目前的储存技术有限,我设置的初期目标,是在未来的五到六年内,存够可以供应全部落百姓五年食用的粮食和衣物。”

  存粮,是每个国家的战略级任务,就拿罗冲的前世来说,国家的战略粮食储备系统,那是为了应对遭遇核战争的情况而准备的,在全国百姓不种一颗粮食情况下,也能满足十几亿人口八年的食物需求。

  这就是一个国家的命脉。

  汉部落现在没有那么高科技的数控自动化粮仓,但是水稻、小麦、小米、黄米、高粱这类带壳的谷物,保存良好的情况下,是可以存储五年时间的。

  玉米的储存时间相对要短一点,现代的自动化粮仓里,玉米可以储存三年,汉部落能够储存两年就已经很不错了。

  不过玉米也不用储存那么长时间,甚至罗冲压根就不想存玉米,如果玉米太多的话,人吃不完可以当作饲料喂猪啊,毕竟三斤玉米长一斤猪肉呢!

  把玉米变成肉食,再来丰富一下百姓的副食不是更好吗?

  让百姓能吃得起肉,多吃肉,也是一种壮大国家的方式,最起码国民平均体质要好一点是不是,摄入的营养足够多,才能长高个子。

  综上所述,从技术角度,汉部落最多可以储存五年的战略储备粮,用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危机。

  古人有云,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唐尧、夏禹的时候,有过九年的大水灾,商汤的时候也有七年的大旱,但是国内没有被遗弃或者瘦弱的不成样子的人,这就是因为贮藏积蓄的物资够多,提前做好了应对灾难的准备。

  罗冲也是同样的想法,这次攻打鑫部落消耗了不少,现在有没有多余的人口继续向外拓展,还不如趁着这几年的时间多存点粮食和物资。

  总不能啥也不做就等着百姓造人吧?

  显然,在坐的众人也没有一个傻子,当罗冲说出新的未来发展计划后,众人纷纷出声表示支持。

  “首领这个主意好,我同意存储粮食和其他物资,不只是粮食和棉花,肉食,盐糖这种东西我们也要存储。”佘辛第一个表了态。

  “没错,我们刚才还在说普及矿山的火车后,提高产能的事,钢铁作为最重要的物资之一,也要多加存储,这样如果遇到什么情况无法继续采矿炼铁,我们也能有足够的铁可以使用。”大力也紧跟着表态。

  就像罗冲刚才说的那样,无论是汉部落的骨灰元老们,还是其他后来加入汉部落的那些人,谁还没有过过苦日子?

  别的不说,就汉部落这边的北方地区,秋季存储大量的食物用来过冬,已经是常态了好吗?

  哪怕是现在的汉部落百姓不愁粮食吃了,但是每年秋季依然会提前存储足够的肉食和腌菜,用来过冬。

  毕竟现在没有温室大棚,冬天不提前存储腌制的咸菜,到冬天真的就只能天天肉汤浇米饭了。

  “我们东薪郡也必须支持,等明年计划开始之后,我们不仅要满足新钢郡炼钢厂扩产的需求,还要多储存一些煤炭,以供日后运行火车的消耗。”荆严也立刻举手支持了一波。

  “首领,既然是要存粮,那肯定要调整一下各地农作物的品种比例吧,比如我们可以减少玉米的种植面积,因为玉米不耐贮存,然后扩大水稻和小米黄米,还有小麦这些作物的种植规模,多种植一些带壳的谷物,这样有助于我们尽快完成目标。”

  汝阳郡的云志自然也是表示支持的,不过他的发言更加务实一点,直接从调整粮食种类的方面下手,这是个非常好的建议,罗冲立刻表示了赞同。

  “没错,我们不仅要调整各地作物种类的种植比例,还要在各地建设规模化的战略储备粮仓,先期目标是每个郡都要有一个,如果不够使用的,那我们后续再接着建。

  然后还有就是,刚才大力和荆严说的这个问题,积贮,并不只是存贮粮食和棉花,其他的东西我们同样要积累。

  比如钢铁,煤炭,橡胶,这些工业物资储备,其他的还有桐油,油漆,麻草之类的东西。

  另外牲畜方面,我们同样要进行储备。

  不过这个就和你们这些人关系不太大了,从明年开始,我们草原上的洪湖三郡也要开始扩大各种牲畜的养殖规模,更多的羊,更多的耕牛,更多的战马和挽马。

  总的来说只要是我们日常能够用到的东西,可以储存的东西,我们都要进行存储。

  过上几年,等我们有了足够的战略储备物资之后,到时候我们不管去干什么,都有足够的底气可以应对。”

  众人听完纷纷点头,之前关于火车的发展规划,他们终究是没有见过实物,心里不知道火车对于陆路运输的重要性,所以心里没什么概念,再加上对这个也不是很懂,所以罗冲说什么他们就是什么。

  但是积贮这个他们懂啊,在坐的众人哪个没有经历过存储呢,因此他们都能理解积贮的重要性。

  不管是以前几百上千人的小部落也好,还是现在人口数十万的汉部落也罢,积贮其实都是一样的,只不过现在更加规范,更具规模罢了。

  而且还是全部落各地统一的,有计划的行动。

  罗冲专门为这个五年计划更改一次年号,就足以表明他对这件事的看重和态度。

  年号,年号,不就是体现政治态度最好的东西吗?

  比如罗冲起的这个大命,还有某个小岛的昭和,最后果然招核了呢……

  确定了今后五年的发展计划之后,众人则是开始针对积贮这个任务的各项细节展开讨论。

  罗冲也提出了自己对于这个国策的宗旨,存粮是存粮,但是工业方面该发展的还是要继续发展,不能因为存粮而影响了汉部落攀爬科技树的脚步。

  不过为了响应国策,该做的一些调整还是要做的。

  比如罗冲提出把最新研制的蒸汽机推广到田间地头,各地的农田里要打深井,并且在井上面建造机井房,每个机井房里安装一台蒸汽抽排水设备,用来防备可能出现的干旱,或者洪涝。

  这样就算某个地区出现了旱灾,汉部落也可以用遍布田间的机井抽取地下水灌溉粮田,不至于让当年颗粒无收。

  如果要把这个态度归纳成一句话的话,那就是‘一切以农牧业为主,一切工业为农业服务。’

  蒸汽机该发展还是要发展,但是必须优先用于农业项目。

第887章 大命元年

  会议结束之后,罗冲又请这些前来拜年的客人吃了顿午饭,他们就匆匆回去了。

  等所有的客人离开后,罗冲看着家里突然多出来的那些东西,心中不禁感慨,他这个年过的,硬生生过成了科技博览会,各郡的郡守争相献礼,给他送来了不少惊喜。

  瘸子的一对花瓶,大力的‘浮世清音’,云志的丝绸,佘辛的飞鱼船模,杨砚的一头白鹿,坚盾的两只小狮子,鲁光柱的玻璃器,荆严的一箱玉石,一所的钟表和台秤,二所的火车模型。

  这些礼物着实给了他不少的惊喜。

  尤其是从这些礼物中体现出来的一个东西,更让罗冲惊喜不已,那就是创造力。

  从前都是罗冲教他们做什么,给他们灌输审美观和价值观,教他们各种生产技术,现在这些人终于脱离了罗冲的影响,开始尝试自己创造了。

  不论是大力的宝剑,还是瘸子的花瓶,亦或是云志的丝绸、鲁光柱的玻璃器,这些都是他们自己在未经罗冲知晓的情况下,按照他们的审美重新创造出来的东西。

  佘辛的飞鱼船模,还有一所的钟表和台秤,更是他们对科技追求的升华,从开始听罗冲说怎么做,到现在自己想要做什么,他们已经完成了一次彻底的蜕变。

  这些艺术和科技的全面升华,让罗冲意识到了一个事情,他当初种下去的一颗名为‘文明’的种子,今天终于发芽了!

  这比他得到多少的礼物都更让人高兴。

  下午,罗冲一家没什么事干,就一起出门在汉阳城中逛街。

  正旦节的街上十分热闹,尤其是今天城里的照相馆正式开业,更是吸引了不少的人前来,连周围三个县的百姓也有往这里跑的。

  照相馆所在的驿馆里里外外都是人,好在去病之前培训的摄影师足够多,还从研究所购买了不少的小型照相机,才满足了那么多顾客同时照相的需求。

  拍照片的人好培训,只要会操作照相机,瞄准目标开快门曝光就行了,但是洗照片的人却很少,一个店里只有一个冲洗照片的师傅,这一个人不仅要负责冲洗底片,还要负责将其转放到相纸上,工作十分繁琐。

  不过去病也知道培养人才的重要性,给四个店里的显影师傅分别安排了好几个学徒助手,希望他们能够早点学出来,到时候也好用这些人继续开分店。

  于此同时,同样忙碌的还有那些准备移民到琼州岛的移民们,他们配合着官府派来的摄影师拍纪念照留念,然后又在家里收拾各种准备带走的东西,有的距离浏阳郡比较远的人家,在当月的十号就开始往浏阳郡那边赶,准备到浏阳郡集合,比如说牧野郡的移民,还有汉阳郡西三县的人。

  汉部落为了让这些移民顺利的按时抵达浏阳郡,还派出了大量的马车帮他们搬运行李,为了临时安置这些移民,还将放假的学校教室腾出来供他们临时居住。

  就这样到了二十号的时候,一千套木盒精装版本的相册也做好了,按照身份证上的信息发放给了这一千户家庭的户主。

  将近四千人的移民队伍,他们拿到这一套相册都非常高兴,里面除了他们自己要求拍摄的那些照片之外,还有汉阳八郡每个郡的特色,看到这些黑白照片,就能让他们想起自己的故乡,将来移民之后若是想家了,或许拿出来看看也能聊以慰藉思乡之愁吧。

  另外这一千套相册,同时也是向琼州当地百姓展示汉部落的一个窗口,到时候移民们和他们住在一起,就不信当地人看不见!

  正旦月的二十号之后,那些距离浏阳郡比较近的移民家庭也开始向着浏阳郡移动,汉部落官方这个时候也没闲着,将最近半个月里准备的各种物资开始向浏阳郡这里集结,比如最新印刷的各种书籍,这些将来是要发放给那些移民里的教师开办农村小学用的,主要就是拼音,汉律,诗词,算数,这几种最基础的东西,不求他们能教多好,也不求当地百姓能学多少,只要能把语言改过来,就是大功一件。

  也就是在移民们登船的前几天,罗冲一封正式更改年号的布告也被巨鹰带向汉部落全部的疆域,新年伊始,所有郡县统一更改年号为大命元年,积贮的国策也将在各个郡县严格按照中央下发的细则和标准执行。

上一篇:我欲九天揽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