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羽卿书
烤木头车轮,罗冲没见过,但是烤橡木酒桶罗冲是见过的,酒桶一般都是用橡木板弯曲烤制定型的,而罗冲却拿橡木做车轮子。
新的项目启动,找徒弟自然是第一条,而汉部落对木匠最有天赋的就得算木桶了,这家伙能想出来用烧红的炭,在圆木桩上烧出一个桶来,自然不是普通的凡人。
另一个是木豚,木豚这人很老实,不爱和别人交流,战斗力也不高,没什么突出的特点,但就是这样一个默不作声的人,如果专注一件事情,那他的成就一定不低,所以罗冲把他也叫来了,以后他俩就是汉部落的专职木匠。
帮忙的小弟有了,但是主要工作还是罗冲自己干,毕竟你让别人来算圆周率,那也不现实,这个还要以后慢慢教。
汉部落的第一款车子,是根据现实需要而造的灰斗车,主要用来运输泥巴,前面一对轮子,后面有两条腿,还有两个长把手,是手推型的双轮车,和现在工地上推水泥的车一样,只不过是全木质结构。
轮子不大,直径才70厘米,和古代那种一人高的大车轮根本没法比。轮心是直接用一截圆木做的,圆木中心用烧红的铜棒直接烫穿,再用手工钻扩大一下,打磨光滑就好了。
然后在轮心的外径上平均分出发条的连接点,打孔的方式依然是烧红的铜棒和手钻,只是为了提高生产速度。
轮子的外圈是用两段橡木烤成的,也就是两个大致的半圆形,烤橡木当然也有讲究,要把树皮的那一面放在外面,因为靠近树皮的木层比较坚硬,放在外圈一是耐磨,二是树心材质较柔软,适合向内挤压收缩。
先把锯好的橡木条淋上水,在放到一节事先准备好的粗圆木上定型,然后用粗麻绳套成一个绳圈把橡木条箍紧在圆木上,最后在下面放一个点了火的陶盆,一边烤火加热,一边用木棍绞紧绳圈,使橡木条逐渐弯曲定型。
三个人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打造这款小推车,轮子的发条只有10根,就这还是一根一根用刨刀刨出来的,速度太慢了,罗冲打算下次改进工艺。
外圈的两段橡木,接口处用了U形铜钉来固定,车轴也是木头的,推起来还算平稳,上面是一个木板做的灰斗,接缝处全部是榫铆结构,除了车轮上用了四个铜钉,其他全木质结构。
第一辆小推车造出来,马上交付工程队使用,罗冲也在实验和观察从哪里改进。
经过第一天的使用,族人们对于这种新出现的运输工具很感兴趣,自从罗冲搞出了编筐,汉部落才算告别了肩扛手提的模式,改成了背背篓或者挑扁担的模式,现在出现了车,这又将是一次改革。
族人们是非常开心的,但是罗冲并不乐观,因为工具原始简陋,这个小推车可以说的上是粗制滥造,性能方面只能说是‘能走’而已,也就是推着会转圈,但是绝对用不了多久就会散架。
发条太少了,十根发条根本不足以支撑一个圆形,古代的车轮上面都是二十多根,三十多根的,发条少了就无法支撑外圈保持圆形,载重量大了之后,外圈就会有崩开或者变形的危险。
还有就是轮心的宽度不够,和车轴接触的长度太短了,导致车轮滚动时左右打摆子,下次还得加长轮心才行。
第46章 引水河竣工
找出了问题,改进型号马上开始研制,主要就是加长轮心,还有钻轴孔的时候要更仔细,误差越小,车就越平稳,才不会出现打摆子的情况。
再有就是增加发条数量的问题了,不是罗冲不愿意增加发条,而是现在没有车床,想弄几根发条只能靠刀劈斧凿,速度太慢了,成了车轮制作中最慢的一个环节,还无法保证每一根的质量都相同。
后来罗冲干脆放弃了自制发条,直接使用食人树的尖刺,也就是拿箭杆来当发条使用。
不过那玩意比较细,所以只能增加数量来提高支撑能力,这还是从自行车轮上找的灵感,自行车的发条更细,和烤肉的铁钎子差不多,但是一个自行车轮上,最少有几百根这样的细发条,支撑两个人都没问题。
于是第二辆车的制作速度就快多了,虽然发条增加到了32根,但是全都是天然的木杆,只要截成长短一致就可以安装了。
速度上来了,支撑力又不够了,箭杆只有直径1厘米左右,用来支撑车轮的结构,空车还好,装上重物之后就不行了,显的比较单薄,不够结实,不过第二辆车的轮心却是很成功,再也不打摆子了。
到了第三辆车的时候,车轮变成了双层发条,一个轮子的发条数量直接从32根变成64根,呈双层结构连接轮心和外圈,效果自然是好的不能再好了。
于是第三辆车就被定为了量产型,开始批量制作,首批先做30辆出来,现在男人女人加一起,几十个成年劳动力肯定是有的,这种灰斗车专门用来拉土,以后肯定会大量的使用,尤其是夯筑城墙的时候,现在多做一点有备无患,同时也是为了做更大的车来积累经验。
食人树的尖刺根本用不完,顶着一个草靶在食人树下面转一圈,就能掉下来很多。
木匠的工作暂时还是三个人,不过省下了最麻烦的发条步骤,造车速度还是很快的,以两天三辆小推车的速度在装备工程队。
有了灰斗小推车,青铜铲,巨犁,还有两个爱踩泥巴的萌宝,第一期引水河的工程也在飞速进行。之前拖慢进度的制砖工作,也因为有了小推车进度也变快了。
一直到了开工的第18天,一条长700米,最少深度4米的长沟才出现在罗冲面前。
罗冲自然是喜不自胜的,他自己都没想到工程的进度会那么快。只是族人们不清楚为什么要挖这条长沟,它们大多只是以为罗冲挖土,是为了要那些泥巴块,但是对罗冲的真正目的并不了解。
毕竟现在的引水河还有两米没有和小河挖通,现在里面是没有水的,所以在大部分人眼中,那就是一条深沟而已。
虽然现在汉部落并不缺少食物,但是族人们对于罗冲安排的这种,不去采集食物,天天挖土做泥巴块的安排还是颇有微词,其中就以原谢顶部落的人最为严重,虽然她们不敢反对,但是挡不住私下里议论啊。
汉部落的人自然是无条件听罗冲的,她们对罗冲经常做的怪事已经习以为常了,而且不管罗冲做什么,最后都会是对部落有好处的。
罗冲则是根本不在意这些,他认为什么解释都是徒劳的,你跟一群原始人说种地,他们能理解吗。她们只关心有没有吃的,别的什么都不会想,跟吃的没关,那好,免谈。
事实上也是如此,都是罗冲把这个进化的过程硬生生的提前了,不然靠他们自己发展到农耕时代,还不知道要花多年。
正常的人类发展历史,就应该是从掌握使用火的方法开始的,吃熟食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后来人类掌握了石质武器,学会了合作围猎的方式,导致野生动物大量灭绝,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了,人类就不得不寻找新的食物来源。
在这一时期,人类学会了种植农作物,或者养殖动物,以此来获取大量稳定的食物来源。
而没有学会种植和养殖的人类,则是淹没在了人类进化史的长河之中,他们或者自己饿死,被自然淘汰掉,或者被农耕部落和游牧部落吞并,从而也变成了其中的一员。
而罗冲的这个部落,还处在没有石质武器,不会围猎的时代,刚来这里的时候,狩猎队还在拿着木棍在猎物后面穷追猛打。
但这并不代表这里的人类就很笨,不会干农耕和养殖,他们只是缺少了一个改革的契机,而罗冲就是那个契机,所以他才到这里两个来月的时间,就直接把这个进程加速到了养殖的模式,到了明年,更是连水稻都要种植了。
虽然现在族人们对罗冲的做法还不理解,但是这也不能怪他们,等见到成果就好了,等明年,他们全都穿着兔皮的衣服,每天吃着大米饭和鱼肉,兔子肉,手里拿着青铜武器,出门可以赶着驴……不对,是马羚车,到时候就不信他们还会说罗冲不好。
挖河工作全面停止,族人们又回到正常的生活轨迹,男人们继续伐木去了,木材不怕多,将来不管是建城,还是造车,造船,还是盖房子,都需要大量的木材,而且刚砍下来的湿木材是不能使用的,要晾干了才行。
女人们则是又去采集食物了,甚至还去捕鱼,没办法,罗冲拦不住,她们认为食物吃不完可以,但是绝对不能少。
既然非要找事做,那就去吧,大不了冬天玩命吃就是了。
30辆小推车的打造也完成了,现在木桶和木豚正在罗冲的指导下,试制更大的车,可以让马羚拉的车,为将来大量开采铜矿做准备。
新型马车的样子是采用欧式的四轮车造型,中西方古代早期都是两轮的马车,前面两根长杆挂在马背上,走起来车子十分颠簸,而且对牲畜的负担非常大。
两轮的马车,牲畜不仅要承担向前拉动的力量,还要承担整个车子的重量,而四轮马车就不同了,即使没有马,车子也能自己承担载重量,而拉车的马只需要输出向前的力就行了,直接减少了一大半的负担。
并且,新式马车因为考虑载重量和使用寿命的问题,将会在关键部位加装大量的青铜零件。
说到青铜,罗冲这次带回来的矿石已经炼完了,现在已经有了400多斤的铜锡储量,还不包括那些已经浇铸成物品的重量,这四百多斤全是金板和银板。
这些天,罗冲也正在制作青铜合金,尝试打造正常耕地用的犁。
第47章 语言和文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天早晨,当罗冲出了山洞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幅场景。山洞前的开阔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丛林的大树上也挂满了积雪,等待已久的冬天,到了。
鹅毛般的雪花还在下着,天阴沉沉的,也不知道要下到什么时候。罗冲照例练了一套枪法,活动一下筋骨。
族人们也出来方便了一下,男人们的伐木工作停止了,女人们也不闹腾着去采集食物了,只是去了畜圈里给马羚们喂了些干草。
肉肉和灰山倒是不需要去喂,它俩没有被绑在畜棚里,这俩货劲太大了,罗冲害怕它俩把畜棚拽塌,所以没有限制它俩的自由,但是也只能在圈里活动,它们饿了就会自己到圈里的草垛找吃的。
不过喝水的问题是需要解决的,罗冲让人在畜圈里搭了个土灶,用陶锅给它们烧点雪水喝。
早晨畜圈一开门,这俩货就跑了出来,在雪地里一阵疯跑。恐象的大长腿在雪地里跑起来也一点不慢,虽然它们没有猛犸象那样的长毛,但是厚厚的皮肤和脂肪也能让它们安全的过冬。
肉肉跑累了就自己回了畜圈,和灰山呆在土灶的旁边,那里还是热的。
外面下着雪,烧砖现在还不行,等到雪停了再说吧,族人们也全都窝在了山洞里,发呆的发呆,造人的造人,打磨饰品的打磨饰品,小孩子们则是在围观兔子吃奶,新生的20只兔子已经有一个月了,长的很快,山洞里又暖和,吃喝拉撒都有人伺候,安逸的不行。
有几个原树部落和谢顶部落的女孩,主动找罗冲造人,这特么能干吗,罗冲虽然是首领,但也只有11岁啊,虽说这个时候也能那啥了吧,毕竟原始人都早熟,可是罗冲现在真的没有这个想法,再说,罗冲也看不上她们。
于是罗冲就开始了蓄谋已久的计划,普及普通话和文字。
冬天时间那么长,不能就这样浪费了,要抓紧时间学习啊,互相沟通全靠手势和猜,这样的沟通罗冲已经受够了。要不是罗冲每次和别人沟通都会一边说一边比划手势,他担心自己可能都不会说话了。
其实现在汉部落的族人已经掌握了一些词汇,尤其是去病,小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最强的,他和罗冲接触的也比较多,一些简单的话他现在也能说了。
而普通族人学会的,大多都是罗冲灌输的一些名词。
语言其实是一种很简单的东西,构成语言的也就那么几种,名词,动词,形容词,抽象词这几大类。
只要掌握了名词和动词,就可以做到简单的交流。
这就跟小孩子学说话一样,先知道了各种东西的名字,也就是名词,再加上一些动词,就能组成语言。
举个例子,比如‘我吃肉。’我,就是代表自己的名词,吃,就是一个动词,肉,则是一种食物的名称,也是名词。这样简单的三个字,就是由名词加动词组成的语言,所以只要多掌握一些词汇,做到简单的交流是没问题的。
其实罗冲平时也在这方面,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她们,人类当遇到新鲜事物,尤其是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就会本能的想要知道这是什么,而罗冲就是那个给他们答案的人。
比如人们第一次见到筐,这种东西很好用,可是却不知道叫什么,于是她们就从罗冲嘴里知道了‘筐’这个名词,然后记住它。下次再有人说筐这个词,别人就能知道说的是什么。
诸如此类,其实人们已经从罗冲嘴里知道了很多名词,比如:筐,矛,鱼,草,车,土,砖,马羚,树,斧子,绳子,等等……
所有她们叫不出名字的东西,都能从罗冲这里获得答案,汉语发展了数千年,到现在还没有什么找不到名字的东西,一切的事物都有相应的语言可以表达。而罗冲现在要教她们的,就是怎么把名词和动词连起来使用。
至于汉字,现在教她们学简体字不太现实,太难理解了,汉字的发展也是要经历几个时期的。
从原始时代的简笔图画,也就是壁画,到商周时期的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然后是战国时期的小篆,再到秦始皇统一的大篆,大篆虽然也叫文字,但是也叫象形文,字体十分繁复,不仔细看就会很容易看错画的是啥,读大篆,基本就是靠连蒙带猜,有的人自己写的东西,放上几年再看,他自己都不认识。
到了汉朝,有了隶书,文字就规范了很多,虽然也是繁体字,但是跟‘画’这个玩意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最起码自己写的东西自己认不出来,这种事情已经不会发生了。
而且隶书也是和象形文字最近的一代,还是能看出不少象形文的影子,这一点上就很容易被原始人接受,她们甚至可以在字体上,找出与其相对应的东西,对于字义的理解会很容易。
现代的简体字就不同了,跟现实的事物已经没有了任何关系,你不可能在字形上找到字的意思,如果不是从小学习,就很难理解。
关于这一点,外国留学生最有体验,学习中国的简体字真的很难很难,但是让外国人学象形文字,甚至是近代的繁体字,他们都能学得很快,这就是表意字的优势。
汉字就是表意字,跟日韩还有欧美的表音字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两个星球的语言。尤其是英语,英语就是表音字,只有26个不同发音的字母,组成各种词汇和句子,跟汉字的复杂程度比,简直是最简单的文字。
表意字你甚至不需要知道它怎么读,就能从字形上看出这个字代表的意思,而日韩欧美的拼音文字,字母文字,你只能从字面上看出发音,但是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意思。
所以,如果有外星文明的话,那肯定也是使用汉字的概率偏大,汉字是从图画中演化而来的,也是地球上唯一一种观其形就能知其意的文字,说是宇宙通用文字也不为过。
罗冲教他们的就是隶书,不要求会写,但是要认识,现在以学习说话为主,写字的要求不高。
学习文字是小孩子必须完成的,而且功课量不大,也是以认字为主,学习的也是目前他们已经掌握的简单名词,都是一些常用字。
现在没有纸笔,连每人摆一个沙盘的地方都没有,想让他们练字也不现实。
罗冲也只能拿烧黑的碳棒写在山洞的岩壁上,让族人们跟着自己念,每天晚饭前检查一次功课,念不出来的晚饭减半,学的好的也有奖励,比如罗冲用食人树的根瘤糖浆做的糖炒栗子。
这就极大的刺激了学员们的学习热情,毕竟谁跟食物有仇,她们可不想自己饿着肚子看别人吃好吃的。
第48章 鸟枪换炮
雪停了,烧砖的计划也启动了,建在河边的砖窑不算大,每次只能烧几千块砖,因为是建城用的砖,所以比较大,要是盖房子的砖,估计可以装一万多块。
在罗冲亲自观察了两窑砖后,就交给族人们去干了。其实也不是每天都要干活,基本上都是三到四天才干一次。先是装窑,然后烧制需要一天,在灌水冷却,冷却又需要一天,然后就是成砖出窑,在装一窑新的砖胚。
罗冲本以为没人愿意在冬天干这个活,结果事实却出人意料,族人们都抢着去干。
后来罗冲才想明白里面的原因,因为搬砖是个体力活,所以对搬砖的人,罗冲都不会克扣他们的食物,而且参加搬砖的人,每天可以吃三顿。而不去搬砖的人,就要留下来学汉字,学不好晚饭还要减半,所以大家都抢着去搬砖,这特么……简直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着,每天学学汉语和汉字,喂一下马羚和兔子,隔几天搬一次砖,平凡而又充实。
大家不忙的时候就用汉语聊聊天,想不用都不行,因为好多东西都只有罗冲教的汉语才能表达出来,用原部落的土话根本说不出来那些新鲜玩意。
也有的人在做饰品装饰自己,而且是以男人居多,什么骨头项链,石头项链,羽毛什么玩意儿的,可劲往身上招呼。
罗冲不明所以,后来还是长老告诉他,为了防止近亲交合导致人种退化,很多部落都会在开春的时侯聚到一起,举行相亲会,刚成年的男女都可以参加。女方如果看男方顺眼,就会跟着去男方的部落。
而这个顺眼的标准,就是看你够不够强壮,部落的实力怎么样,食物多不多,想看出这点就可以从男方身上的骨饰来观察。
你身上如果带着一根特别长的大腿骨当武器,那你的部落肯定就具有猎杀大型猛兽的实力,同时也代表你的部落不会缺少食物。如果身上挂满了骨饰,那就说明部落里的食物很多啊,要不然哪来的那么多骨头。
额……说的好特么有理,罗冲竟无言以对。
其实这就跟动物求偶差不多的意思,鹿会比谁的犄角长得大,牛羊也会互相顶角,就连小鸟也会先筑一个漂亮的巢,才能吸引母鸟回窝里下蛋。人类也是一样的,只不过现在的人类,最重视的是食物的多少。
可是汉部落缺女人吗,明明不缺的好吗,现在汉部落缺的是男人。一个个都瞎积极个啥,自己部落的女人还不够多?罗冲鄙视着他们。
只不过这次算是罗冲错怪他们了,大家也都知道自己部落的女人多,而且是来自三个部落的,根本算不上近亲,压根就不需要去外面找,只是长那么大,每年冬天做饰品已经成了习惯而已。
而且今年罗冲还给大家出了个难题,以前大家有好多饰品都是戴在头上的,结果今年全都束发了,大家一下就不知道怎么装饰头发了,只能做一些项链挂在脖子上。
现在整个部落里,只有罗冲是蛇皮发带束发,然后插了根骨簪,其他人头上就更没装饰物了,只是随便找条带子把头发绑上,连簪子都没有,就是为了和首领区分出来。
罗冲自己也觉得好像缺了什么,古人也有戴帽子的习惯,根据帽子的样式,就能看出来这人是干什么的,除了帽子还有各种簪子,对了,还有冠。
于是乎,罗冲又把冠这种饰品搞了出来,另外因为木匠工具也造了出来,罗冲又让木桶整了一批木头梳子。
冠,也就是发箍,束发于头顶为发髻,而冠就是套在发髻上的发箍,冠的材料多为金银,或者皮革,玉石,也有混搭的,什么金镶玉,皮革镶玉,样式多种多样,是一种很好看的装饰品。
如果每个人都戴冠也没问题,想和首领区分开,只要样式材料不一样就可以了。
自古以来金子就是高贵的象征,汉部落没有金子,但是有铜和锡,这玩意儿颜色和金银一样,所以罗冲的冠就是铜做的。
先用木板雕刻出一个冠,上面可以刻一些图案文字,镂空雕花什么的,罗冲的冠就是镂空雕花的,这样做也是为了减轻重量,如果直接弄一个铜箍就太重了,上面还有一个‘漢’字。
刻好了木板,然后在一个粘土块上按压出来一个凹痕,作为模具使用。然后用烧化的铜水浇铸,浇铸出来就是一个镂空的薄铜板,再把铜板卷在一个手腕粗的木棒上面,敲成圆形的就可以了,再用一个铜簪固定。
头戴‘金’冠的罗冲自然又高大上了一截,这次也是鸟枪换炮了,自己换了,就不能让族人的脑袋上啥也么有,于是又给大树用锡做了一个银色的,上面的图案就是一棵树,大树很喜欢。
其他的成年男性在罗冲的指导下,也做出来一些皮革制成的发箍,甚至还有木头的发箍,还有骨头簪子,或是木头簪子。罗冲又把上次出门弄回来的,肺鱼的大板牙发给他们,也都被磨制成各种造型粘在了发箍上。
从此,汉部落里又有了一个新规定,小孩只能束发,或者戴发箍,但是不能插簪子;成年男人可以戴冠,或者发箍,而且必须要插簪子,以此来区分成年人和未成年人。
女人们有了梳子,也不再是只留马尾的发型,成年的妇女都要盘发,可以使用木梳或者簪子作为头饰,未成年的女孩可以扎马尾,也可以披发,或者编辫子,也用簪子做装饰。
金属作为战略物资,是不可能每人都用来做饰品的,所以罗冲就以金属饰品作为奖励发放,只要对部落有功的人,都能有机会得到。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汉部落里,现在只要一看脑袋,就能看出这人的身份和年龄阶层,或者有没有对部落有过功劳。
去病的发箍也是罗冲做的,蟒皮包木头的,上面还有一个云纹的铜扣,是以学汉字最快的名义奖励给他的。去病非常开心,没事就摸摸自己头上的铜扣,他是小孩子里第一个拥有金属饰品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