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了康熙 第282章

作者:大司空

  以康熙精明程度,别说玉柱铺垫了这么多,就算是只露点口风,便会被他所洞察。

  康熙的意思很清楚,老大再不堪,只要不死,就不可能放了巴奇纳的独女吴雅氏出府。

  圈禁老大的时候,他身边的妻妾,看似都有选择权,可以不跟着老大,关在府内吃苦。

  实际上,在凛然的皇权之下,谁都没有选择权,她们只能乖乖的跟着男人一起倒霉。

  玉柱的意思,是想趁着康熙念旧之际,把吴雅氏从老大的府里弄出来。

  当然了,这仅仅是玉柱故意让康熙看到的所谓真实想法而已,充其量也就是个铺垫罢了。

  玉柱还有后招,等着对付康熙。

  “老爷子,要不,这么着,就让巴奇纳负责皇长子府里的膳食吧?”这才是玉柱真正的想法。

  康熙已经否定了一次,总不好意思,再否第二次吧?

  而且,第二次的想法,颇具有可操作性。

  无论是成全了康熙的护子之情,还是巴奇纳的爱女之心,皆有裨益。

  玉柱若想达成他的目的,就必须先站在康熙的立场上,充分考虑到康熙的利益和情感。

  此乃混官场的不传之秘也。

  康熙凝神一想,也觉得,既没违了规矩,又成全了巴奇纳的心愿,挺好的。

  再说了,难道,巴奇纳的女儿,天天吃燕窝人参,老大反而吃糠咽咸菜不成?

  “嗯。”此事本对康熙完全无害,很自然的也就点了头。

  就在玉柱以为说完了事儿,打算走的当口,康熙忽然笑着说:“你喜欢江苏,还是四川?”

  类似的送命选择题,玉柱都是反着选的,这一次也不例外。

  “老爷子,如果让臣来选,还是江苏好啊。”玉柱故意选了天下最肥的省。

  “哼,尽惦记着享福了,想得美,跪安吧。”康熙不高兴的摆手撵人。

  玉柱行了礼后,倒退着出去了。

  作为御前大臣,即使是过年期间,玉柱都必须按照轮值日程,进宫伴驾。

  点名之后,玉柱当着带刀一等虾的面,澹澹的说:“防走水,防刺客都是大事,都必须仔细着点,绝不能出纰漏。越是过年,越应小心着点,都明白吧?”

  “嗻。”大家也都明白,若是乾清宫里走了水,无论烧了哪儿,大家都要吃不了兜着走。

  没办法,乾清宫里,不仅宝贝多,而且奏折的底档也多。

  皇上,全靠读奏折,治理天下了。

  打发走了一等虾们,玉柱回到了他值宿的小房间。

  一直伺候玉柱的小章子,双手捧着茶盏,递到了玉柱的手边。

  玉柱接过茶盏,嗯,盏沿透着热乎劲儿,显然是新沏不久的茶。

  自从,小叶子升为师傅之后,御茶房那边给玉柱的待遇,比此前高得多了。

  别的且不说了,单单是玉柱爱喝的碧螺春,就两个字:管够!

  玉柱拿起茶盏,小啜了一口,信口吩咐小章子:“去看看,有什么垫饥荒的糕点?”

  “嗻。”小章子知道,玉柱是他惹不起的活祖宗,必须好好的敬着。

  小章子走后,小刘张轻手轻脚的进来了,小声禀道:“回大人,小章子经常和章佳嬷嬷私下里见面。”

  玉柱深深的看了眼小刘张,澹澹的反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刘张哈着腰,小声说:“小的亲眼看见过几次。”

  哦,这就说明,小刘张一直在暗中盯着小章子了。

  玉柱点点头,拉开书桌的抽屉,从里边拿出了两锭五两的银子,轻轻的搁在桌面上。

  “打点好你师傅那个吸血鬼,争取早日换个好差使。”不管信不信小刘张的话,玉柱都照规矩,赏了小刘张。

  “谢大人的恩赏。”小刘张犹豫了一下,终究还是拿走了桌上的银子。

  宫里的太监们,无论官职和实权的大小,就没有不爱钱的。

  全体御前大臣,每人一间专用的小值房。人在门开,人走锁门,彼此之间互不干扰。

  玉柱书桌的抽屉里,摆了五两一锭的银子,共二十个,也就是一百两银子。

  银子太重了,揣怀里死沉,随身携带也很不方便。

  搁抽屉里,就挺好的。玉柱想赏谁了,拉开抽屉就可以直接拿银子了。

  和带刀一等虾不同,玉柱这个御前大臣最重要的职责,并不是巡视乾清宫,而是引见重臣陛见。

  照宫里的规矩,只要不是内务府或是乾清宫的官员,都属于是外臣。

  封疆大吏抵京后的进宫陛见,必须在御前大臣的带领下,去拜见康熙。

  各个京衙虽然都封了印,但是,南书房、兵部和京郊的馆驿等重要的衙署,日常皆有人值守。

  一大早,山西巡抚苏克济,便递了牌子进宫。

  只是,康熙一直在看书,却没有召见苏克济。

  陪在老皇帝的身边,玉柱必须多思多想。

  据玉柱的私下猜测,只怕是苏克济在山西办理赈灾不利,导致流民往京城这边涌来,被老皇帝故意晾着了吧?

  直到,康熙用罢了午膳,这才召见了苏克济。

  玉柱接了口谕后,赶到西华门前,领了苏克济进宫。

  这苏克济,内务府正黄旗下包衣出身,历任笔贴式、三等侍卫、二等侍卫、一等侍卫。

  等噶礼升迁为两江总督后,苏克济便接任了山西巡抚,可谓是官运亨通了。

  玉柱和苏克济,素无交情,再加上康熙正恼火着他,路上自然也没啥可聊的。

  可是,令玉柱没有想到的是,苏克济居然小声说:“不瞒玉侯,在下和令尊隆老大人,乃是旧识,交情尚可。”

  听话听音儿。

  玉柱心想,这就意味着,苏克济其实和隆科多很熟了。

  嗯,隆科多以三等侍卫入仕,认识同为侍卫的苏克济,倒也顺理成章。

  只是,隆科多爱钱如命,尤其是擅长敲人家的竹杠。

  莫非,苏克济给隆科多塞过银子?

  知父莫若子。

  凡是和隆科多相交甚密的朋友,基本上,都给隆科多塞过银子。

  玉柱心里明白,苏克济是想打听康熙为何冷落了他这么久的内幕消息。

  可问题是,你苏克济算老几?凭什么要玉柱在众目睽睽之下,担着大风险的通风报信?

  嘿嘿,门儿都没有啊!

  面对苏克济的试探,玉柱这个老油条,只是笑了笑,却没吱声。

  见玉柱不买隆科多的帐,苏克济也是老江湖了,他立时就明白了,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果然,玉柱进去引见之后,隔着老远,苏克济就听见了康熙的怒吼声:“让那个狗奴才,膝行进来。”

  膝行,也就是跪在地上,手脚并用的爬行。

  苏克济爬进去后,还没来得及行大礼,就被康熙一脚踢翻在地上。

  “狗奴才,朕命你好好的抚民,你倒好,赈灾的粥棚数量也敢造假?”康熙怒不可遏的厉声质问苏克济。

  玉柱在一旁冷眼旁观,苏克济挨了踢之后,装作瑟瑟发抖的样子,其实并不是真的很害怕。

  也是,苏克济当过一等侍卫,应该非常熟悉康熙的脾气。

  打而不罚,一向是康熙的老习惯。

  只要挨了踢,让皇帝撒了气,准没大事儿!

  康熙一直很警惕汉人造反。但是,只要是灾区,康熙也颇为舍得豁免灾区钱粮。

  客观的说,除了五次豁免天下钱粮的乾隆之外,到目前为止,康熙是豁免钱粮次数最多的皇帝,没有之一。

  归根到底,旗人太少了,不足以控制整个大清。这就逼着康熙,必须与汉族士大夫和地主乡绅们,共治天下。

第381章 玉抚台

  开年之后,康熙便下了旨,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圈禁于咸安宫中。

  这一次,康熙没有做妖,只字未提新立太子之事。

  老八他们惦记着新太子之位,个个都很安分。所以,康熙第二次废除太子,这么大的事儿,竟然是波澜不惊的办成了。

  玉柱奉旨,带着侍卫们,把胤礽及其妻小,全都带进了咸安宫里。

  如果说,一废太子之时,胤礽全无谋反之心,纯粹是被康熙耍流氓,故意诬陷的罪名。

  那么,二废太子之前,胤礽确有反心,更在暗中采取了行动,努力抓取京城里的兵权。

  不过,太子胤礽的二次被废,对于玉柱而言,其实极为有利。

  将来的那一夜,如果胤礽没倒,那就真有大麻烦了。

  老皇帝猝死,太子即位,名正言顺。

  到目前为止,老八还做着当上储君的清秋大梦。

  可是,玉柱比谁都清楚,从此后,康熙再也不可能立太子了!

  咸安宫里,胤礽的所有妻妾和子女,几乎都在,惟独少了個弘晳。

  弘晳,其实是胤礽的第二子。只因同胞哥哥夭折了,没有活到序齿的岁数,他才变成了皇长孙。

  当然了,玉柱比谁都清楚,由于康熙的格外宠爱,弘晳其实一直就住在乾清宫里。

  作为御前大臣兼内务府总管,玉柱也和弘晳打过不少次的交道。

  只不过,因为弘晳的身份格外之敏感,玉柱和他仅仅是点头之交罢了。

  与上次不同,这一次,毓庆宫里的物件,绝大部分都被封存了,而不许胤礽带进咸安宫里。

  康熙的意思,玉柱自然看得很很透,。

  这一次,康熙废了胤礽之后,这位前太子,就永无出咸安宫之日了。

  老大只是个郡王而已,康熙可以允许他被圈禁于郡王府内。

  胤礽就不同了,必须被关在康熙的眼皮子底下,老皇帝才有可能稍稍放心。

  忙活了三天,玉柱事无巨细的向康熙禀报胤礽的事。

  老皇帝大为满意,随即唤了张廷玉进来。

  “玉柱听旨。”张廷玉深深的看了眼玉柱,心里很想骂娘,却无力吐槽。

  张廷玉熬了多少年,才熬到了如今的从五品芝麻小官,人家玉柱短短的几年间,已成封疆大吏。

  “臣玉柱,恭聆圣谕。”玉柱知道,答案即将揭晓了,赶紧跪下行了大礼。

  “内阁奉上谕,著内阁学士玉柱,赏加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军务衔,授偏沅巡抚。特赐遏必隆刀,其通省武官,悉听节制,钦此。”张廷玉抑扬顿挫的念完了旨意。

  玉柱原本以为会去四川,却没料到,康熙竟然派了他去了偏沅省。

  一时间,玉柱也不及多想,赶紧抬起双手,接过了旨意。

  “臣玉柱,领旨谢恩。”

  偏沅省,即湖南省也。

  康熙三年,湖广省分为两省,以洞庭湖为界。洞庭湖以北,为湖广巡抚管辖,以南的则为偏沅巡抚的辖区。

  比较有趣的是,湖广右布政使,迁往长沙府后,改为了湖南布政使。

  但是,全省官僚之首的巡抚,却依旧称为偏沅巡抚,而不是湖南巡抚。

  等张廷玉走后,康熙把玉柱叫到了跟前,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的说:“现任偏沅巡抚潘宗洛无能透顶,导致永顺、辰州、沅州、宝庆四府之地,竟成土匪遍地之势,百万黎庶困于水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