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381章

作者:安化军

  文彦博听了眼皮不由跳了跳,道:“数十万人,计日发钱,太尉,这不是小数目!”

  李复圭点了点头:“确实不是小数目。可现在正是农忙时节,仗可能要一直打到夏收的时候,若不给钱,只怕不行。强征民户,又怕耽误了农事。只能用钱,让百姓自己挤出人手来。”

  韩琦道:“四十余万人,你们准备一天一人发多少钱?”

  李复圭道:“去年打了一年,现在雇人的价钱涨了。到前线运粮,又远离家乡,还要再涨钱。初步算的是,每人一天二百五十文,四个人一贯,四十万人就是每天十万贯足钱。”

  “一天十万贯!”文彦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若是打一个月仗,光这些人的工钱,就要三百万贯!打上三个月,就要近千万贯了。太尉,朝廷实在没有这么多钱!”

  李复圭道:“相公,没有办法。若是不发现钱,就只能够强征民户了。那样做,更加麻烦。”

  文彦博瞪着眼,看着李复圭。过了好一会,才道:“

  除了这四十万人的工钱,还有十几万军队要的粮草,还有赏钱。算下来,这一仗没有两千万贯,是不能够了。”

  杜中宵道:“文相公,大约差不多。枢密院对此战估算过,若是一切顺利,一千二百万贯应该就够了。若是战事拖得久了,可能会到两千六百万贯。不过,也不会再多了。”

  文彦博吸了一口气,摇了摇头:“去年一战,最后没钱了,是向民间发债凑足钱的。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再要拿两千万贯现钱出来。——太尉,你实在难为朝廷了。”

  杜中宵道:“有什么办法?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旦错过,就追悔莫及。就是借债,这一仗也是非打不可的。之所以给运粮的民夫工钱丰厚,是在幽州实在征不到人,只能从中原调人。如果不给他们丰厚工钱,用的手段,只怕会伤朝廷名声。”

  赵祯道:“此一战,是绝契丹后患,非打不可!内库可出五百万贯,其余的钱,中书想想办法。实在不行,跟去年一样,继续发债吗。”

  文彦博道:“陛下,发债是要偿还利息的。中书定的,一贯钱的债,来年还时八十文利息。这是朝廷的钱,大家知道不会赖掉,比民间借债的利息低得多了。如果再发一两千万贯债务,将来多少利息!”

  赵祯道:“今日国事如此,不得不为。借的债务多了,拖两三年偿还就是,利息照付即可。”

  文彦博摸了摸额头:“陛下如此说,臣只能遵旨意行事了。接下来的一两年,只怕朝廷钱粮会非常紧张,再不敢这样花钱。从去年到现在,仅打仗的钱,就近三亿贯了。”

  杜中宵道:“相公,三亿贯钱灭了契丹,其实还是划算。契丹在的话,光是防契丹的钱粮,每年都不知道多少。而且收复燕云等地,虽然最初几年花钱,后边还有税赋。”

  文彦博摇了摇头,没有说话。是啊,燕云收复回来了,可最初几年都是花钱的。为示圣德,新收复的土地免一年赋税,有的地方甚至免了三年。这些地方被契丹弄得很残破,最开始几年,每年都要花钱粮救济。这仗打的,也只有国防压力小了,财政支出反而更大了。

  赵祯道:“好,作战需要的钱就先这样,由中书再发债务就是。这些年,京城,还有京西路的许多州府,很多百姓都赚了许多钱。国家有事,他们买一些债务,是理所应当。若是百姓推托,便就命地方官府压下去,命他们尽快把债务买了。”

  文彦博、韩琦等中书官员一起拱手称是。

  其实朝廷的债务,民间的富员外们还是挺想买的。利息虽然不高,胜在稳定,没有风险。只要买了债,到时只管收钱,民间借债可没有这么简单。现在难的,春天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大宋终究还是个农业国,此时正是资金紧张的时候。

  赵祯道:“此战用王凯、贾逵和刘几三军,依枢密院所言,应该够了。不过,依着去年幽州一战的经验,帅臣极为重要。还是这样吧,杜太尉去幽州,率赵滋、李复圭、李璋三人,统一指挥。”

  杜中宵捧笏:“臣遵旨。”赵滋、李复圭和李璋也一起领命。

  去年幽州大胜,杜中宵及时带领枢密院官员,在前线组成指挥部,作用很大。三个军,十万人是作战兵力,上面要及时有指挥部,不然各军无法密切配命。

  赵祯道:“由韩琦负责内地粮草,经铁路运到幽州去。去年大战,附近的粮草多被征集,此次还是由朝廷出钱,从京东路和江南路收买。先运京城存粮,买来的粮草填补京城空缺。”

第137章 再回幽州

  看着车窗外如潮的人流,还有大群的牛羊骆驼,杜中宵道:“有了河曲路,又恢复西域,这几年朝廷终于不缺马匹骆驼了。如若不然,运粮还真不是容易的事。”

  李复圭道:“是啊,现在朝廷只要愿意,轻意就可以聚集起数十万牲畜。前几年哪里敢想?”

  其实翻过燕山作战,也很少要出动十几万大军。离开中原对外作战,战争规模受到了很大限制。凡是十万以上的军队,都是历史上少有的大战。现在有了铁路,有了养马地,宋朝财大气粗罢了。

  马镝看着车窗外的情景,叹了口气:“大宋有如此多的军队,又有如此多的牲畜,还有数不尽的粮草,契丹焉能不败?就是用人去推,也把契丹堆死了。”

  杜中宵摇了摇头。如果朝廷没用,怎么可能把契丹堆死?五胡乱华,五胡才多少人?就导致了中原陆沉。更不要说历史上会发生的女真人灭了北宋,蒙古人又灭了南宋,满清还把大明给直接灭掉了。

  说到底,朝廷不强,还会成为百姓抵抗的包袱,最后带着整个民族跌进深渊。

  下了火车,富弼和刘几已经在车站迎接。众人行礼,到了幽州官衙。

  幽州的官衙是以前契丹的留守府,极是壮丽。不远处还有契丹的皇宫,还有许多衙门,现在大多没了用处。现在幽州,还是半军管,官员不齐。一切都在慢慢复苏,会慢慢好起来。

  在官厅里分宾主落座,富弼道:“却想不到,幽州一战刚刚结束,大军就要北上。本来想着,怎么也要等上一两年,幽州这里百姓恢复过来,才能北上中京道呢。”

  杜中宵道:“有马镝南来,说是附近数州将领,要一起献城。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纵然是有诸多困难,还是不能错过。此次出动十五万大军,幽州作为后方,可不容易。”

  富弼道:“铁路已经修过来了。只要粮草都是从中原运来,也没有什么。现在幽州很穷,大部分人家,家中都没有存粮。中原不运粮过来,还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呢。”

  杜中宵道:“是啊,幽州一战,契丹对地方搜刮太狠。相公,现在是如何救济?”

  富弼道:“各城和各镇,都设了粥棚,尽量不能饿死人。中原运来了粮种,让他们把地种了。现在青黄不接,本就是一年中最难的时候。”

  杜中宵道:“我以为,除了粥棚之外,还应该以工代赈。只是施弱,老人孩子还好,青壮年人也吃不饱,等在那里浪费。诸如修桥铺路,开挖河渠,都可以先做起来。做活的人,除了管他们吃饭,还可以发些钱财。百姓手中有钱了,自然就会有客商来赚。地方热闹起来了,许多事情就好做了。”

  富弼道:“官府手中也没多少钱,如何发得下去?地方的富户去年也被契丹搜刮尽了,现在同样指望不上。只要熬过夏天,地里收了粮食就好办了。”

  杜中宵道:“可以让朝廷拨钱下来吗。新占之地,本地要发钱赈济。”

  富弼想了想,道:“太尉说的是。只是现在又开大战,只怕朝廷也没有钱啊。说到底,近几年年年打仗,朝廷的家底也消耗得差不多了。”

  杜中宵本想再劝,想了想还是不说了。这个年代比不得后世,事情发展得慢,百姓也没那以急。幽州这里今年只要不饿死人,百姓们应该就感念恩德了。对于富弼来说,做到这个程度就够了。

  其实朝廷怕什么发债?新得了这么多土地,特别是幽州,本是富裕之地,又战据咽喉,很快就能发展起来。这种债务,应该很容易发,也很容易还得上。最近这些年,开封府的京西路,着实是有许多赚了大钱的富贵员外。此时全国的工业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需要的新资本不多,他们的钱没了去处。买了国债,总还有利息领着,官民两利的事情。

  不过现在是文彦博当政,对于将来偿还的利息,感到压力山大,不想多发债罢了。当然,也跟宋朝现在官员的治理水平有关,从上到下,缺乏做这些事的人才。

  聊了一会闲话,富弼道:“此次北上,太尉欲要怎么做?”

  杜中宵道:“王凯和贾逵两军在河东路,调到幽州还要些日子。我欲以刘几一军先出发,与马镝一起回去,先把献的城池占了。等王凯和贾逵两军到来,我与他们一起北上。”

  富弼点了点头:“如此做倒是快。不过,刘几只有五万人,是不是兵力少了些?”

  杜中宵笑道:“现在的契丹,连三万兵也难凑出来。只不过游牧部族,人人皆习骑射,若是去进攻让人头痛。但若是他们来攻,五万兵他们就没有办法了。”

  其实若是按着前朝的习惯,有五万兵,就可以横扫草原了。契丹主力已经全部被消灭,剩下的残兵不多,五万人就无法抵挡。杜中宵多还是受前世影响,虽然理智上知道可以,习惯上还是多发兵。这有什么办法?前世知道的各种大战,动不动就是数十万大军。现在宋朝有这样的国力,客气什么。

  其实历史上,王朝的动员能力是有限的。只要军队的质量有保证,不足十万人就可以搅得天下大乱了。数十万军队,往往是各种人员全算上,真正战兵没有多少。

  就像此次进军,战兵十五万,后边还有四十余万运粮的民夫。全算在一起,近六十万人,有几个王朝能支撑起这样规模的大军?

  一边的赵滋道:“枢密院算过,进攻契丹残部,有六七万人应该足够。此次有马镝等人献城,更加容易。不过,中京道有耶律洪基的宫室军家眷,人数不少。多派些兵,免出意外。”

  契丹皇帝的宫室军,主力是斡鲁朵,有兵马十余万人。他们都是全族跟在皇帝身边,四处游牧。这些人还有奴隶,人数极是不少。数十万游牧的斡鲁朵,是契丹的主力,契丹赖以压服周边民族。

  去年耶律洪基带大军南下,斡鲁朵的家眷奴隶等等,都驻扎在了中京大定府周围。哪怕是这些人家是一家出一丁甚至两丁,留下的人数还是不少。他们虽然不是军队,真打起来,还是能组织起来。

  宋军此战的目的,是彻底消灭契丹的斡鲁朵,端掉其政治中心。

  马镝道:“我此次南下,虽然秘密,但时间太长,只怕消息已经泄露出去。为防意外,还是早早北上才是。现在的大定府,最多派出一两万军队,再多就没有办法了。若有五万宋军,契丹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太尉说的是,还是先派先锋,与我一起把几州占下来才是。”

第138章 布置

  第二天一早,杜中宵、赵滋和刘几站在指挥室里,看着地图,商量战情。

  赵滋道:“依我们得到的情报,契丹中京道的兵力,一共是三万两千人左右。其中一万一千人,在即将献城的人手里。如果一切如马镝说的那样,他们顺利献城,此一战应该是很容易的。”

  杜中宵道:“不管他们真情假意,五万大军,不进攻大定府,也足够了。刘几,你带军北进,每一个城池,都只派几个官员进去,与献城的契丹人共管即可。你的主力不需要进城,直取榆州。到了榆州之后,立即大军入城,把城池牢牢占住。哪怕是契丹将领是假献城,也有后边的军队,不必担心后路。”

  刘几拱手称是。道:“若是契丹假献城,我五万大军粮草哪里来?”

  杜中宵道:“如果是假献城,那还客气什么?因粮于敌,这办法还不简单吗?”

  刘几叹了口气:“契丹折腾了这么多年,因粮于敌,百姓遭殃。唉,这最后收尾一战,真到了面前了,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幽州一战,我们解民于倒悬,每到一处,百姓夹道迎接。不要最后一战,反而要去残害百姓,着实心里难安。”

  杜中宵道:“两国交战,哪里有什么事情都顺心的?没有办法的事,不要多想。”

  赵滋道:“如果这些契丹将领顺利献城,刘太尉带兵直入榆州,暂时由他们供应粮食。只要守住榆州即可,不要主动撩拨契丹人。等杜太尉带着王凯和贾逵两军赶到,再一起进攻大定府。”

  刘几道:“若是契丹派兵来攻呢?大定府是契丹最后的精华所在,真要是拼尽全力,还是能凑出几万兵的。十几万宫室大军,后边的斡鲁朵,应该也有数万青壮。”

  杜中宵道:“说是游牧民族人人皆善骑射,哪里可能真地如此?斡鲁朵青壮确实是有,李璋派人打探过,全部人派出来,最多只有五六万人。这些不是正兵,又没有经过战阵,你难道还守不住?只要守住榆州城,等候后边军队赶到,并不需要大胜他们。”

  刘几道:“下官听令。此次北进,走的多是山路,重炮是带不走了。”

  杜中宵道:“岂止是重炮带不走,一般的炮也太重了,无法用牲畜驮负。此次你多带马匹,即使是步兵,也尽量做到骑马。现在幽州还有大量马匹,应该足够了。”

  刘几称是。

  赵滋道:“现在最关键的是快。契丹将领献城,是难得的事情,不要错过时机。虽然现在契丹没有压制他们的实力,时间一长,可就难说了。而且幽州一战败后,契丹内部一直争论不休,到现在还没有定下谁是新皇帝。乘此良机,我们大军迅速北进,一举定乾坤!”

  刘几看着地图,点了点头。从幽州到榆州,路虽然是有,不过都是在山中穿行,很不好走。

  五万大军,一直赶山路,其实很不容易。后边的粮草运输,急切间组织不起来,只能够由契丹补给。

  刘几最担心的,就是几个献城的契丹将领,到底是不是真心。不要自己数万大军到了契丹境内,他们又不献城,无法找到粮食,可就麻烦了。年前契丹缺粮的惨状,刘几没有忘记,可不想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如果他们真能献城,供应粮草,那就没有问题了。

  杜中宵道:“这一路上,都是山路,行走极是不便。你五万大军,其实并不容易。幽州出发,每人带十日粮,路上食用。十日之内,必然是到北安州了,在那里再补充粮草。记住,军队每次出发,一定要带粮草。最少要够五日之用,以免意外。只要契丹守将拒绝献,就立即进攻,千万记住,不要让军队饿了肚子。军中缺粮,很容易发生乱子,出兵在外,此要谨记。”

  刘几叉手道:“太尉放心,我自会小心在意。我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契丹将领不真心献城,而只是引我入其毂中。只要契丹不出乱子,应该就没有问题的。”

  杜中宵道:“如果契丹人出尔反尔,那就不要客气。尽全力进攻不献城的城池,下城之后,把其守将杀了就是。你五万人,虽然炮火少,契丹应该是也防不住的。”

  刘几点头:“下官明白。”

  赵滋道:“此次进攻大定府,路程不近。而且刘太尉先行,可能要在榆州等些日子。这些日子,我们不会再向北派兵,全靠契丹降将守道路。这段时间,刘太尉一定小心,不要跟契丹降将闹别扭。只有等王凯和贾逵两军到了幽州,杜太尉才会带大军北上。”

  杜中宵道:“说到底,之所以派你率大军先走,是为了吃下这些契丹降将献的城池。去的晚了,怕契丹发觉,想出办法,我们机会错过。所以最开始,你要委屈些。”

  刘几道:“太尉哪里话,下官既为将领,自该带兵为国事尽忠。”

  杜中宵点了点头,叹了口气道:“这一仗,大军翻地燕山,并不容易。契丹人不献城,我们就要多做许多准备,付出比较大的代价。中原北出,岂是易事?”

  三个人看着地图,仔细商量着刘几全军行程。从幽州进攻大定府,路线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北京市到赤峰以南,全部都是山路。契丹不献城,路上只要守住几个要点,就够宋军头痛的了。

  没有马镝南来,杜中宵本来打算的,不是进攻大定府。而是从河曲路出发,先进攻上京,而后从侧后绕击中京道。契丹将领献城,最重要的燕山天险一下子到了手中,事情就简单多了。

  中原北上,从来不是简单的事情。其实只要中原王朝正常的时候,北方游牧民族的军队并没有多么强大。只要有一二十万人,就足够能占据上风。但一二十万军队,北方大部分地方,当地粮草是支撑不了多久的。如果从中原运粮,成本就过于高昂。可能要集河北、河东两路全部民力,不但是粮草,还要青壮去当运粮民夫,才能支撑起来。

  这样的仗,对于中原来说,也是很难的事情。一次出击,除了作战军队,就要动用百万民力,天下扰动。所以中原打北方,往往是先分化,每一部的兵力都不多的时候,出动小股部队作战。北方真正统一起来了,中原想北进也很难。而游牧民族南下,可以从中原抢掠,压力就小得多。

  现在有铁路,杜中宵的解决办法,就是用铁路一直修过去。只要铁路到的地方,中原军队就没有了后勤压力,军事优势完全发挥出来。

第139章 没有道理

  过了檀州,就进入了山区。一路上静悄悄的,连个行人也见不到。几十里路没有人烟,直到第二天下午,才见到一座小村落,有三户人家。

  刘几看看天色,对马镝道:“我们在这里歇了吧。明日应该就到北安州了。到了那里,我们补充些粮草,便继续前行。出发前杜太尉说过,要以最快的速度到榆州。”

  马镝道:“也好。这里是思乡岭,翻过山去是新馆驿。”

  刘几道:“今日前锋应该到卧如来馆,离着北安州城不远了。不知北安州守将知不知道我们来。”

  马镝道:“自然是知道的。新馆就有驿马,那里的人自然早早就去知会州里了。”

  两个人说着闲话,一起下了马,到了小村子外。

  这村子三户人家靠打猎为生,平时路上人多的时候,也兼做客店生意。从耶律洪基南下,这里就商旅断绝,几乎半年没什么人了。他们买些日用品,要走几十里山路。

  到了村口的人家,亲兵带着一个老者上前来,道:“太尉,村子里的人见军队来了,青壮都躲到山里去了,只留下几个老人家。”

  刘几对老人道:“敢问老丈贵姓?我们是大宋军队,自己带着吃食,不抢你们。”

  那老者看着有些恐慌,行礼道:“回官人,小的刘闻,村里的人叫我刘太公。”

  刘几笑道:“我们倒是同姓。你不必惊慌,我们在你这里歇一夜,明日一早做行。住你房屋,会给你算房钱的。看你这里,一间房算二十文钱,好不好啊?”

  刘闻道:“官人,这里已经半年没什么行人了,要了钱有何用处?若是给,不如给小的些盐。许多日子没有出山,我们这里盐缺得很。”

  刘几道:“也好,我们行军带着有盐,倒是不缺。对了,我们的是大宋细盐,可不是粗盐,听说在契丹价钱不低。等到明日走了,给你五斤盐为谢。”

  刘闻听了千恩万谢,与亲兵一起,去收拾刘几住的房屋。

  看着刘闻离去,刘几叹道:“去年幽州一战,看来契丹百姓也创不小。这样的小山村里,见到军队来了,青壮就早早躲出去了。必是年前契丹人强拉丁壮,百姓害怕。”

  马镝道:“太尉说的是。四十万大军南下,幽州又有数十万签军,有多少青壮留下?中京大定府附近还好,中间道其余几州,也是损失不小,今年难过。”

  刘几点了点头,看着四周风景。此时已经二月下旬,天气转暖,树上长出了新叶。这山里的风景倒是不错,就是太过偏僻了些,生活并不方便。

  到了草房前的大树下坐好,亲兵泡了茶来,刘几和马镝一起喝茶。

  正在两人说闲话的时候,一骑快马从北边冲来。到了附近,骑士下马,到刘几面前叉手道:“禀报太尉,前锋莫潭已至前方卧如来馆。契丹北安州知州刘仁安、守将赵登禄答应献城,已入莫将军营里。”

  刘几听了大喜:“好!你且去歇息。明日一早,随我去北安州!”

  骑士叉手唱诺离去。刘几对马镝道:“我还以为要你到了北安州,他们才会献城,没想到他们今日就做了。如此一来,事情就简单许多。”

  马镝道:“我等早已经商量过了,只要宋军到来,便就献城。倒不一定要见到我。”

  刘几点了点头。看来这些契丹守将对形势看得很清楚,知道契丹末日已到,早早改换门户。现在主动献城的,宋朝必然善待,可以保全家族。

  与跟皇族走得近的韩家不同,马、刘、赵这三家,是幽州大族。虽然做官的子弟很多,在幽州一直是聚族而居。幽州一战后,宋朝并没有针对这三姓,只当他们是寻常百姓。得到了消息,在契丹做官的三家子弟,便就联络主动献城。实在太远的,也准备秘密返乡。

  中京道献城的几州,官员将领当然不都是三家子弟。不过这里离幽州近,他们三家在这里当官的人很多。联络了之后,不同意的契丹将领已经被处理了,同意的自然就与三家走到了一起。